在喜馬拉雅山北麓的西藏自治區薩迦縣,“中核薩迦30萬(wan) 千瓦風光儲(chu) 一體(ti) 化項目”正在進入風電葉片運輸和安裝的高峰時期。一枚枚長90.5米、重23.6噸的東(dong) 方電氣風電葉片,連日來持續裝車運往項目海拔最高處5193米的安裝現場。
“項目風電場平均海拔約4600米,共選用40台由東(dong) 方電氣風電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製的5.0兆瓦雙饋型風力發電機組。”項目經理蔡文韜說,該機組滿功率發電時,轉動一小時可滿足4個(ge) 普通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正在運輸的風電葉片。(東(dong) 方電氣風電股份有限公司供圖)
青藏高原擁有豐(feng) 富的高海拔風能資源,具有發展風力發電的先天優(you) 勢。近年來多家央企致力於(yu) 開拓西藏風電市場,推動了西藏新能源從(cong) 設計到建設再到並網發電的“高原速度”。
從(cong) 薩迦縣沿喜馬拉雅山脈向東(dong) 約560公裏,海拔5050米的山南市措美哲古風電場已建成投用。作為(wei) 西藏首個(ge) 並網的風電項目,措美哲古風電項目截至今年5月底已發電超2.35億(yi) 千瓦時,可滿足周邊十幾萬(wan) 家庭一年用電量,有效緩解了西藏的電力缺口。
風電上高原,並不是把機組搬上高原就行,麵對海拔、氣候等全新挑戰,需要大量創新研究,甚至連風電葉片,都必須定製特殊寬度。
東(dong) 方電氣風電研究設計院副主任工程師楊奎濱說,這是因為(wei) 機組在高海拔環境也有“高原反應”:空氣密度過低會(hui) 引起機組失速,效率下降;低氣壓會(hui) 引起電氣絕緣性能降低;高紫外線會(hui) 導致一些部件加速老化;高湍流、風速風向變化大導致評估難……進入到超高原風電技術的“無人區”,處處都是攔路虎,需要從(cong) 設計上、技術上去解決(jue) 。
研製人員先仿真計算,再模擬實驗,最後持續數周實地測量數據、進行驗證。經過反複推演和實踐,以葉片加寬、電機選型等解決(jue) 了失速難題,以特殊塗層等解決(jue) 老化問題……目前我國不但掌握了超高原風電的自主全套技術,還有了國內(nei) 主要風資源開發的大數據平台,讓風電開發進入智能時代。
西藏“中核薩迦30萬(wan) 千瓦風光儲(chu) 一體(ti) 化項目”風電場。(東(dong) 方電氣風電股份有限公司供圖)
“祖祖輩輩常年經曆寒風刺骨,沒想到如今能通過風力發電保障人們(men) 每天的生產(chan) 生活需要,把自然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經濟紅利。”三峽集團西藏能源投資有限公司職工格桑旺拉仰望風機,意氣風發。
得益於(yu) 國家科技創新水平和工程建造水平的提升,近年來,西藏能源結構實現跨越式發展。記者從(cong) 國網西藏電力有限公司獲悉,西藏水電、光伏發電、風電總裝機容量已突破500萬(wan) 千瓦,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發電總裝機容量的比例超過90%。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