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雅魯藏布江畔,暖風習(xi) 習(xi) ,綠意盎然,一排排樹木吐露著生機。穿過樹林,來到西藏自治區山南市貢嘎縣貢嘎機場周邊山體(ti) 2號造林片區,百餘(yu) 名工人正忙著栽種苗木,為(wei) 高原增添新綠。
“把這些苗木小心地搬到山上,再小心地種下去,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樹木。”65歲的邊久又來給兒(er) 子羅布“訓話”了。“我們(men) 從(cong) 今年4月份開始在這邊種樹,爸爸已經來了不下十次。”羅布說,爸爸一輩子都在種樹,格外珍惜苗木。
1959年,邊久出生在山南市紮囊縣紮其鄉(xiang) 羅堆村。40多年前,年僅(jin) 十來歲的邊久放羊時,在村邊的山坡上種下了5棵柳樹。“山上光禿禿的,太陽很毒,曬得很。”那時的他,隻想著在放羊的時候有個(ge) 乘涼的地方。
邊久怎麽(me) 也沒想到,自己從(cong) 此與(yu) 樹結了緣,從(cong) 剛開始種幾棵樹到後來參與(yu) 雅魯藏布江防沙治沙造林工程,再到成立苗圃基地,邊久因為(wei) 種樹出了名,在當地贏得了“樹爸爸”的美名。
如今,邊久種下的樹苗,在“世界屋脊”茁壯成長,枝繁葉茂。
生態修複,為(wei) 沙地穿上“綠裝”
初見邊久是在他的紮囊縣苗圃基地,他漫步在鬱鬱蔥蔥的林蔭道上,指著林子裏那棵又粗又高的樹說:“這棵樹是我20年前種下的,剛種下時跟我差不多高,現在都成參天大樹了。”
紮囊縣地處西藏中南部、雅魯藏布江中遊。雅魯藏布江流入山南境內(nei) ,河穀變寬,水流變緩。曾經,一到冬春季節,河道裸露,大風一起,黃沙漫天,沿江道路常被沙子封堵,臨(lin) 近的貢嘎機場因為(wei) 沙塵暴導致飛機延誤的情況時有發生。
談起20世紀80年代的雅魯藏布江中遊沿岸,邊久感慨萬(wan) 千。“那時候,毫不誇張地講,早上出門,晚上門就被院子裏的沙堵住了,打不開。”邊久回憶,當時老百姓被風沙弄得苦不堪言,周圍農(nong) 田也經常被沙子掩埋,收成一年比一年少。
後來,山南市開始建設雅魯藏布江防護林。邊久和12名村民組成了一支施工隊,他們(men) 靠著石匠、木匠的手藝和一輛東(dong) 風汽車,打井、挖渠、種苗圃,參與(yu) 造林工程。那段時間,他們(men) 早出晚歸,風雨無阻。
在高原種樹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這裏氣候惡劣、土地貧瘠、水源匱乏,加上高海拔帶來的缺氧和寒冷,樹木生長異常艱難。然而,邊久並沒有被這些困難嚇倒。
“在裸露的沙地裏種樹不容易,為(wei) 了讓樹存活下來,我們(men) 把家裏的舊衣服拿出來,小心地包裹在樹根上,從(cong) 幾公裏外搬鬆軟的土,鋪在樹根周圍,防止水分流失。”就這樣,邊久帶領施工隊不懈堅持,成功地在雅魯藏布江邊種下了第一批樹苗。“在高原種樹,種隻是個(ge) 開始,後期工作量特別大,剛種上之後的三四天很關(guan) 鍵,如果沒人澆水、沒人管理的話,樹很難存活。”邊久說,種樹就像養(yang) 孩子,必須一直關(guan) 注。
如今,山南市已成功構築起雅魯藏布江中遊河穀貢嘎至桑日段長160公裏、均寬1.8公裏、麵積約50萬(wan) 畝(mu) 的“綠色長城”,實現了從(cong) “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年沙塵天氣從(cong) 20世紀80年代的60餘(yu) 天降至目前的7天左右,有效改善了兩(liang) 岸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
僅(jin) 過去5年,山南市就累計實施植樹造林50.53萬(wan) 畝(mu) ,封山育林21.12萬(wan) 畝(mu) ,森林撫育32.92萬(wan) 畝(mu) ;實施水土保持生態綜合治理項目15個(ge) ,治理水土流失麵積451平方公裏,完成防沙治沙76.8萬(wan) 畝(mu) 。
“生態得到了修複,也為(wei) 子孫增添了綠色。”邊久自豪地說,當年種下的樹為(wei) 沙地穿上了“綠裝”,風沙天氣也越來越少了。
植綠生“金”,攜手走上致富路
隨著雅魯藏布江防沙治沙造林工程建設項目的實施,邊久有了更多種樹的機會(hui) 。在政府扶持下,2004年,邊久帶領村民整地、打井、修水渠,在家鄉(xiang) 建起首個(ge) 個(ge) 體(ti) 苗圃基地。
“那片荒地能長出樹?”苗圃基地初建時,很多村民不看好邊久這個(ge) 冒險的選擇。“不怪他們(men) 疑惑,因為(wei) 當時這塊地全是砂石地,連草都長不出來。”邊久回憶。
“之前種樹主要是讓樹存活,現在種苗木是為(wei) 了培育更多適宜在這片荒地生長的樹木品種。”邊久說,這也是他成立苗圃基地的初心。
剛開始在基地種樹時,有30畝(mu) 的地要澆水,邊久說:“每棵樹種下去後最需要的是水,但當時遇到的最大困難正是缺水。”由於(yu) 苗圃基地離江邊有一段距離,加之條件落後,缺水時,邊久每天要開著拖拉機到江邊運水十幾趟。回憶起那段經曆,邊久堅定地說:“就算在那樣的環境下,我都沒想過放棄。”
為(wei) 了選出適合高原地區生長的苗木,文化水平不高的邊久去青海、甘肅尋訪專(zhuan) 家,帶回來100多種樹苗後,又不厭其煩地一個(ge) 個(ge) 試種,精心嗬護。他說,在這個(ge) 基地一次種100棵樹苗,經過一個(ge) 冬天,一般隻有30棵左右能存活下來。麵對這僅(jin) 有30%的苗木成活率,邊久並不氣餒。
如今,20年過去了,邊久的苗圃占地450多畝(mu) ,培育了鬆樹、楊樹、柳樹等70多種、200多萬(wan) 株樹苗,種出的樹苗有適合園林綠化的,也有能防沙治沙的,銷往拉薩、日喀則、阿裏等地。
基地現有固定員工100多人,季節性員工270多人。他們(men) 不僅(jin) 能掙工資,還能學到育苗技術。“從(cong) 前自己沒一技之長,四處務工。在邊久這裏,每年可以免費接受種植技能培訓,年底還可以拿到不少分紅。”羅堆村村民尼瑪次仁已在苗圃基地工作了19年,把大部分時間投入到這裏的建設之中。
近年來,山南落實林業(ye) 生態補償(chang) 政策。如今,和邊久、尼瑪次仁一樣,很多群眾(zhong) 通過植樹造林吃上了“生態飯”,走上了致富路。
科技助力,綠化事業(ye) 後繼有人
“輕輕一點,灌溉係統就啟動了,想什麽(me) 時候澆水、澆多少,隻要設定好就行了。”羅布熟練地操作著。2015年,他辭職回家跟著父親(qin) 邊久種起了樹。作為(wei) 一名“90後”,羅布思想開放,勇於(yu) 創新,注冊(ce) 了綠化公司,實行規範化管理,在網上直播植樹公益活動,苗圃產(chan) 出的樹苗大幅增加,接手的綠化項目也越來越多。
“我們(men) 從(cong) 今年4月底開始承包了拉薩南北山種樹(貢嘎段)2號片區,樹苗是從(cong) 苗圃基地搬運過來的,都是馴化半年多的樹種,基本能適應這裏的海拔和氣候,我覺得能種成功。”羅布信心滿滿地說道,現在實現了規範育苗、科學種樹,不怕種不活。
從(cong) 山坡上放眼望去,油鬆、祁連圓柏等樹種長勢甚好,鬱鬱蔥蔥;更高處的山坡上,矮灌木沙棘、砂生槐喝著“營養(yang) 液”,也在茁壯成長。種樹前,羅布也下足了功夫,公司通過遙感技術對當地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進行深入分析,篩選出適合在山上生長的樹種和草種,還通過安裝智能節水灌溉設備,有效避免了過度灌溉對土壤結構造成的破壞。
在邊久植樹造林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
1993年出生的紮西班旦家鄉(xiang) 在貢嘎縣吉雄鎮劉瓊村,劉瓊村地處拉薩與(yu) 山南之間,地理位置優(you) 越。可是土地貧瘠,沒有產(chan) 業(ye) 項目,大多數青壯年都靠外出務工補貼家用。每到風季,漫天的黃沙吹得人睜不開眼,到處灰蒙蒙一片。“栽樹種樹既能防風固沙,又能讓村裏大片的荒地變為(wei) 寶,也可以讓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就業(ye) ,這是一舉(ju) 多得的好事啊!”創辦苗圃基地的想法一直印在紮西班旦的心上。
2017年初夏,紮西班旦掏出自己全部的積蓄,又從(cong) 農(nong) 業(ye) 銀行貸款15萬(wan) 元,開始籌辦苗圃基地,基地裏種植楊樹、白柳、柳樹等4種10萬(wan) 棵樹苗;引進果苗進行實驗性種植,種植果苗7萬(wan) 棵、枸杞樹3萬(wan) 棵、側(ce) 槐樹1萬(wan) 棵,其他樹種1.5萬(wan) 棵,成活率達到90%以上……
“種樹是幾代人的事情,綠化事業(ye) 後繼有人了。”邊久欣慰地說。
西藏自治區2023年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西藏持續推進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yu) 建設規劃修編,深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態保護修複等重大工程建設,完成營造林120萬(wan) 畝(mu) ,修複治理退化草原614萬(wan) 畝(mu)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