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西藏,碧空如洗。
走進西藏藏醫藥大學,廣場中間矗立著藏醫藥學祖師宇妥·寧瑪雲(yun) 丹貢布的雕像,雕像前用藏漢雙語鐫刻的“厚德 勤學 篤行 利眾(zhong) ”校訓,蒼勁有力。
西藏藏醫藥大學一角。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
作為(wei) 全國唯一一所單獨設置的藏醫藥高等學校,培養(yang) 藏醫藥人才,傳(chuan) 承藏醫藥文化,一直是西藏藏醫藥大學的堅持和使命。
談及此,西藏藏醫藥大學校長米瑪告訴記者:“35年來,我們(men) 通過高等教育、師徒傳(chuan) 承、職業(ye) 培訓等教育舉(ju) 措,累計為(wei) 全國培養(yang) 輸送了藏醫藥本科、碩士、博士等各層次專(zhuan) 業(ye) 人才8000餘(yu) 名,為(wei) 全國藏醫藥事業(ye) 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我們(men) 在保持藏醫藥文化特點的同時,積極構建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結合的藏醫藥現代科研體(ti) 係和高等教育體(ti) 係,孕育出一批批底蘊深厚、本領過硬的藏醫藥學人才。”言談間,米瑪自豪地說,“我們(men) 既培養(yang) 出了藏醫藥高端領軍(jun) 人才,也培養(yang) 出了服務群眾(zhong) 的基層人才。西藏各個(ge) 藏醫院或藏醫科的骨幹力量大多是從(cong) 我們(men) 學校畢業(ye) 的。”
西藏藏醫藥大學校長米瑪(左三)正在進行授課。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
藏醫藥學在3800多年的發展曆程中,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ti) 係和豐(feng) 富的實踐經驗,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瑰寶。
西藏藏醫藥大學始終堅持“秉承傳(chuan) 統 開拓創新”的辦學理念,近年來,成功開展了《中國藏醫藥影印古籍珍本》為(wei) 首的多個(ge) 國家級文化傳(chuan) 承項目,同時積極與(yu) 援藏高校合作,聯合申報國家和省部級課題,共同開展藏醫藥基礎、臨(lin) 床和藥物研發等創新研究工作,項目數量和成果得到顯著提升。
西藏藏醫藥大學學生正在上課。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
在西藏高等教育事業(ye) 發展的新征程中,如何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藏醫藥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之路?是米瑪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不斷優(you) 化專(zhuan) 業(ye) 學科結構、課程體(ti) 係,培養(yang) 既懂藏醫藥又掌握現代科技的複合型人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與(yu) 醫療機構、藥物企業(ye) 等建立合作關(guan) 係,培養(yang) 學生的臨(lin) 床實踐和科研能力,提升藏醫藥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引進和培養(yang) 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高水平學術思想和能力的教師隊伍,推動人才強校建設工作。”
……
談到解決(jue) 之道,米瑪向記者娓娓道來。
西藏藏醫藥大學學生。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
培養(yang) 什麽(me) 人、怎樣培養(yang) 人、為(wei) 誰培養(yang) 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米瑪深有感觸地說,西藏藏醫藥大學最成功的實踐,是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辦學方向,全力培養(yang)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建設者和接班人。
“我們(men) 將進一步創新人才培養(yang) 體(ti) 製,積極優(you) 化學科、人才、科研互動融合機製,實施‘一流骨幹基礎學科建設’‘優(you) 勢特色學科發展’計劃,探索構建開放教育體(ti) 係,推進跨學科科研聯盟建設,構建國際化教育環境,努力培養(yang) 更多高層次人才。”著眼未來,米瑪表示,西藏藏醫藥大學正向著創建一流藏醫藥大學的願景和目標闊步前行。
展望未來,如何推進藏醫藥持續發展?
“藏醫藥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豐(feng) 富的理論和實踐基礎。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將傳(chuan) 統醫藥與(yu) 現代科技相結合,推動藏醫藥科研成果的轉化,提升其在醫學領域的地位和作用,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yi) 的任務。”米瑪指出,“一方麵,加強藏醫藥的基礎研究,建立現代化藏醫藥科研體(ti) 係,另一方麵,還需加強藏醫藥標準化建設,提高科研轉化能力,加強宣傳(chuan) 和品牌建設。”
投身藏醫藥30餘(yu) 載,米瑪對藏醫藥事業(ye) 的熱愛篤定不渝:“能夠接觸到藏醫藥我感到非常榮幸,我會(hui) 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藏醫藥推廣研究與(yu) 人才培養(yang) 上,為(wei) 更多的人解除病痛,帶來健康與(yu) 希望。”(唐維紅、陳曦、劉凡、宋子節、趙晨、申佳平、吳雨仁、郝潔、次仁羅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