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瓦藍瓦藍的,白雲(yun) 像散去又聚攏的羊群,山林如海,雪山聖潔。還有平措大叔,他的客棧像家一樣溫暖,他的話語充滿了西藏的智慧,給了我力量。乘風破浪,一路向前!”離開林芝的魯朗小鎮前,來自湖北的王曉霏在旅行日記中寫(xie) 下了這段話。
國道318線、109線,自駕的、徒步的、騎行的,甚至還有推翻鬥車、滑滑板的,絡繹不絕。每天,有無數個(ge) 像王曉霏一樣的遊客行進在這條道路上,他們(men) 有的在路上找到了內(nei) 心的寧靜,有的在路上遇見了真實的自己,有的邂逅溫暖、感受到人間真情。
70年來,川藏、青藏公路等交通大動脈四通八達,雪域高原和祖國大家庭緊密聯係在一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譜寫(xie) 了一曲曲“中華民族一家親(qin) ,同心共築中國夢”的樂(le) 章。
蘊含深情,一首《洗衣歌》傳(chuan) 唱至今
美麗(li) 的拉薩河畔,川藏青藏公路紀念碑矗立,在南山蓬勃的青草綠樹映襯下顯得巍峨、莊嚴(yan) 。石碑背麵篇首上書(shu) :“建國之初,為(wei) 實現祖國統一大業(ye) ,增進民族團結,建設西南邊疆,中央授命解放西藏,修築川藏、青藏公路。”
“是誰幫咱們(men) 修公路?是誰幫咱們(men) 架橋梁?是親(qin) 人解放軍(jun) ,是救星共產(chan) 黨(dang) 。軍(jun) 民本是一家人,幫咱親(qin) 人洗呀洗衣裳……”
這首誕生於(yu) 20世紀60年代的《洗衣歌》,以歌、舞、戲劇表演相結合的形式,集聲、樂(le) 、情為(wei) 一體(ti) ,歌頌民族團結、軍(jun) 民團結。
川藏、青藏公路的建設史乃至新西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軍(jun) 民一家、團結奮鬥的曆史。一代代官兵駐藏、護藏、建藏,傾(qing) 情傾(qing) 力付出,興(xing) 建第一條公路、第一所學校、第一個(ge) 機場、第一座電站等重要基礎設施。
在日喀則市亞(ya) 東(dong) 縣,次仁曲珍、德吉和普次3位藏族姐妹結伴而行,自1982年起,為(wei) 詹娘舍、則裏拉等6個(ge) 海拔4500米以上的哨點累計送菜上百噸;在林芝市察隅縣,“老阿媽”旺秋卓瑪60多年如一日擁軍(jun) 不輟,把駐地官兵當作自己的親(qin) 人來照顧;在那曲市,牧民平措為(wei) 了回報當地人武部幫助他脫貧,開著自己的運輸車義(yi) 務參加青藏鐵路建設……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ju) ,從(cong) 無償(chang) 劃撥訓練、演習(xi) 、生產(chan) 等用地,到落實優(you) 撫安置政策,再到為(wei) 隨軍(jun) 家屬、子女辦理入戶手續,解決(jue) 入托入學問題,點點滴滴詮釋著《洗衣歌》蘊含深情的傳(chuan) 承。
軍(jun) 愛民、民擁軍(jun) ,信軍(jun) 、愛軍(jun) 、擁軍(jun) 成為(wei) 西藏各族人民的情感認同和自覺行動。
心手相連,譜寫(xie) 交往交流交融佳話
茶馬古道上著名的古鎮——碩督鎮,是川藏線上與(yu) 康定、昌都齊名的三大重鎮之一。上千年來,這裏流傳(chuan) 著各民族和睦相處、安居樂(le) 業(ye) 的佳話。
在碩督鎮民族團結廣場,枝繁葉茂、共偕連理的一楊一柳兩(liang) 棵大樹挺立在廣場之上。據說,這兩(liang) 棵“團結樹”,是由第一對藏漢聯姻的夫妻種下的。而動人故事一直在延續。
今年42歲的邊色卓瑪,是土生土長的碩督人。2007年,她在洛隆縣的一個(ge) 建築工地打工時,結識了從(cong) 四川來的泥瓦匠劉遠樹。劉遠樹喜歡喝酥油茶,一有空,就到邊色卓瑪那裏討茶喝,幫她幹活。一來二去,兩(liang) 人便產(chan) 生了情愫。
邊色卓瑪告訴記者:“因為(wei) 家庭背景、生活習(xi) 慣等差異,最初我父親(qin) 並不同意我們(men) 在一起,後來他用踏實肯幹的良好品質打動了老人家。”2008年,兩(liang) 人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劉遠樹和邊色卓瑪夫妻二人,一個(ge) 憨實內(nei) 向,一個(ge) 為(wei) 人爽直。邊色卓瑪主內(nei) ,平時在家務農(nong) 帶孩子,把家裏安排得井井有條,閑暇時便到附近去打零工。劉遠樹則主外,勤快又能幹,長期在外務工。心齊氣順,一家人生活得其樂(le) 融融。
“這輩子算是嫁對人了。”邊色卓瑪笑著說。
在川藏、青藏公路沿線,這樣的民族團結故事比比皆是。
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青藏公路最高點。有“天下第一道班”之稱的國道109道班,因青藏公路而生,與(yu) 青藏公路相守。70年來,一代代道班工人接力駐守雲(yun) 端,用生命守護天路,用善舉(ju) 幫助路人,唱響大愛之歌。
近年來,青藏公路上進藏旅遊、探險的人日益增多,有些人在翻山越嶺到達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埡口時精疲力竭,出現不適狀況。
109養(yang) 護保通點設立的服務區,便成為(wei) 唐古拉山上的“愛心驛站”。服務區提供的免費爐火、開水、氧氣、方便麵,抗高原反應的葡萄糖、藥品,以及臨(lin) 時住宿的床鋪等,雖然條件簡陋,卻能為(wei) 遇到困難的過往司乘人員迅速補充體(ti) 力、緩解高反。
這裏家一樣的溫暖撫慰了無數旅人的身心。在109養(yang) 護保通點會(hui) 議室的牆上,掛滿了各地人們(men) 送來的、寄來的錦旗,以及道班榮獲的各種榮譽獎牌。對109養(yang) 護保通點的職工來說,這些是對他們(men) 奉獻、服務過往行人的最高褒獎。
傳(chuan) 承精神,不斷注入新的時代內(nei) 涵
青藏高原多崇山峻嶺,道路艱險。
“路修到哪裏,我們(men) 就支援到哪裏!”
在築路的過程中,川、青、藏省區群眾(zhong) 積極參與(yu) 。來自四川甘孜州的6000頭犛牛成為(wei) 第一批支援物資,17000名藏族同胞為(wei) 川藏公路建設揮灑了青春與(yu) 熱血。回望艱辛的修建過程,有人感慨:沒有民族團結,就不可能有“兩(liang) 路”建成通車。
走過70年歲月,傳(chuan) 承弘揚“兩(liang) 路”精神,軍(jun) 民一家、民族團結的故事不斷書(shu) 寫(xie) 並注入新的時代內(nei) 涵。
四川省甘孜縣的郵車駕駛員其美多吉30多年如一日,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雪線郵路上奔波,將來自黨(dang) 中央的聲音、祖國四麵八方的郵件送往雪域的各個(ge) 角落。“每一個(ge) 民族的命運都和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要共同經營好我們(men) 團結、穩定、和諧的家園。”這位康巴漢子用行動表達了他淳樸的心聲。
昔日川藏、青藏公路被藏族人民稱作“幸福的金橋”“吉祥的彩虹”,如今眾(zhong) 多“金橋”“彩虹”如格桑花般紮根、綻放。一條條進藏“天路”,為(wei) 西藏增添了人氣和經濟活力。目前,西藏公路通車裏程達12.33萬(wan) 公裏,其中,高等級公路1196公裏。農(nong) 村公路通車裏程達9.3萬(wan) 公裏,具備條件的鄉(xiang) 鎮、行政村公路通達率均為(wei) 100%。因路而興(xing) 、因路而富、因路而美,道路沿線大批昔日貧困山村村民過上了幸福新生活。
今天的西藏,公路高等級化、鐵路網絡化、民航互聯化、郵政普遍化進程加速,一張巨大的現代綜合立體(ti) 交通運輸網將360多萬(wan) 各族人民與(yu) 祖國大家庭各兄弟民族緊密相連,一起走上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