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guan) 。
2019年以來,總計5批44名來自河北中醫藥大學的畢業(ye) 生來到西藏最偏遠的阿裏地區,投身當地醫療衛生事業(ye) ,為(wei) 守護當地群眾(zhong) 的生命健康貢獻了自己火熱的青春。
梁毅:再見北京,你好阿裏
在噶爾縣人民醫院采訪梁毅時,他格外地忙碌,總是聊不了兩(liang) 句,又匆匆忙忙地去照顧病人。
“不好意思,我現在要照顧十幾個(ge) 病人,讓你們(men) 久等了。”梁毅對記者說。
梁毅來自河北衡水,2021年畢業(ye) 於(yu) 河北中醫藥大學護理學專(zhuan) 業(ye) 。求學時的他就對西藏充滿了向往,畢業(ye) 那年,恰好阿裏地委組織部到學校設立宣傳(chuan) 點,他在現場觀看了阿裏的招聘宣傳(chuan) 片。
盡管當時梁毅已經被北京的解放軍(jun) 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錄取了,但他看完宣傳(chuan) 片後,還是毅然選擇前往阿裏。
談及這樣選擇的初衷時,他表示,當時通過宣傳(chuan) 片了解到阿裏的醫療資源比較匱乏,希望能夠利用自己學到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和技能,去阿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剛到阿裏時,梁毅強忍著劇烈的高原反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噶爾縣人民醫院住院部人手少,住院患者多,日常工作十分忙碌。
“有時下班回家,會(hui) 累得癱在沙發上一動不動,但回想起病人發自內(nei) 心的感謝話語時,我又充滿了幹勁。”梁毅笑著說。
2021年到達西藏,在林芝參加崗前培訓時,梁毅結識了在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巴河鎮工作的於(yu) 文超。去年4月兩(liang) 人結婚,一直處於(yu) 分居狀態,夫妻倆(lia) 決(jue) 定在專(zhuan) 招生的5年服務期滿後,繼續留在西藏工作。
“但是一定要想辦法和她團聚,最好她能來阿裏,因為(wei) 我很喜歡這裏。”梁毅說著話,眼裏充滿了對未來的期許。
劉建忠:讓中醫在邊疆發揚光大
與(yu) 梁毅一樣,劉建忠來阿裏之前,同樣也找到了工作——一家上市藥企,待遇相當不錯。
“當時輔導員在班級群裏發了專(zhuan) 招計劃,學校裏也來了新疆和西藏的專(zhuan) 招計劃宣傳(chuan) 人員,我對此很感興(xing) 趣,就去現場了解相關(guan) 情況,然後就決(jue) 定到阿裏來了。”劉建忠說。
劉建忠是2019年首批來到阿裏的河北中醫藥大學畢業(ye) 生,就職於(yu) 阿裏地區人民醫院中醫科。當時,該科室剛成立一年,僅(jin) 有3名醫生,處於(yu) 最為(wei) 艱難的起步階段。
在劉建忠和同事們(men) 的共同努力下,中醫科於(yu) 2022年設立中藥房,2023年搬到住院部,開始接收住院病人。治療手段從(cong) 最開始的針灸和推拿,發展到現在的蠟療、拔罐和牽引,能治療的病種也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患者通過中醫治療,恢複了身體(ti) 健康。
2023年疫情期間,劉建忠放棄了個(ge) 人的休假,從(cong) 春節到“五一”,堅守在昆莎機場抗擊疫情的第一線長達100多天,榮獲了“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ge) 人”的榮譽,並在教育部舉(ju) 辦的第五屆“閃亮的日子——青春該有的模樣”活動中,被評為(wei) 大學生就業(ye) 創業(ye) 典型人物。
今年是劉建忠在阿裏的最後一年,5年服務期滿後,他將回家鄉(xiang) 工作,方便照料父母。
“希望走之前,能給阿裏的中醫藥事業(ye) 再做點事情。”劉建忠一邊說著,一邊細心地在患者背上紮下一根根銀針。
不管留下的還是回去的,阿裏都不會(hui) 忘記。
萬(wan) 水千山赴阿裏
2024年7月16日,河北中醫藥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校長高維娟帶隊遠赴阿裏地區慰問畢業(ye) 生。通過與(yu) 阿裏地委組織部和部分醫院召開座談會(hui) ,詳細了解畢業(ye) 生在阿裏地區工作和生活情況,以及對學校人才培養(yang) 的意見和建議,會(hui) 後還深入走訪醫院慰問學生。
“我們(men) 學校的畢業(ye) 生弘揚‘博學求源、厚德濟世’的冀中醫精神,充分發揮所學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在新時代新征程中貢獻青春力量,湧現出一大批遠赴國家邊疆基層就業(ye) 的優(you) 秀畢業(ye) 生。”河北中醫藥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校長高維娟對記者說。
據統計,目前,河北中醫藥大學在阿裏就業(ye) 的畢業(ye) 生分別就職於(yu) 阿裏地委組織部、阿裏地區人民醫院、措勤縣人民醫院、革吉縣人民醫院、普蘭(lan) 縣人民醫院等機關(guan) 部門和基層醫院。今年,又有11名同學擬錄用阿裏地區醫療衛生人才,錄用人數連續六年居河北省第一。
1200年前,唐朝詩人戴叔倫(lun) 用本文開頭的詩句抒發了為(wei) 國建功邊疆的雄心壯誌,1200年後,一批批青春飛揚的冀中醫學子,跨越萬(wan) 水千山來到阿裏,紮根邊疆、建設邊疆,踐行著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家國情懷。
他們(men) 沒有詩人的豪言壯語,卻已在這片高寒的土地,留下了堅實的足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