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值茶葉芬芳四溢的黃金季節。在風景如畫的山南市錯那市勒布溝,一壟接一壟的茶樹洋溢著勃勃生機,滿山遍野的綠意中,茶葉蔥翠欲滴,空氣中氤氳著醇厚的茶香,令人沉醉。極目遠眺,隻見茶農(nong) 們(men) 肩背竹簍,輕盈地穿梭於(yu) 茶行之間,他們(men) 的臉龐上洋溢著因豐(feng) 收而綻放的喜悅笑容。在這裏,不僅(jin) 能領略到“一山分四季,十裏不同天”的奇妙自然景觀,更能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慷慨饋贈。
自2002年起,安徽省便與(yu) 西藏山南市及其下轄的錯那市、措美縣、浪卡子縣結下了深厚的對口支援情誼。這裏也成為(wei) 了安徽援藏力量深耕細作、傾(qing) 力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寶貴舞台。
安徽莓茶在大峽穀生根發芽
勒布溝位於(yu) 喜馬拉雅山東(dong) 端向南延伸的大峽穀裏,平均海拔2000多米,這裏山川壯麗(li) ,以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成為(wei) 了茶葉生長的天然樂(le) 園。錯那市貢日門巴民族鄉(xiang) 和勒門巴民族鄉(xiang) ,這兩(liang) 顆鑲嵌在勒布溝腹地的璀璨明珠,因娘姆江的滋養(yang) 而更加秀美,也為(wei) 莓茶的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2022年春分,萬(wan) 物複蘇之際,一場跨越千山萬(wan) 水的莓茶種植之旅悄然啟程。安徽省援藏工作隊帶著對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深情厚誼,將“恒古拉”莓茶種苗從(cong) 遙遠的銅陵市帶到了這片土地。這不僅(jin) 僅(jin) 是一場簡單的種植活動,更是安徽與(yu) 山南兩(liang) 地人民攜手共進的生動實踐,是茶產(chan) 業(ye) 與(yu) 援藏工作完美結合的又一佳話。
走進勒布溝貢日門巴民族鄉(xiang) 莓茶種植試驗示範基地,一塊刻有“高原莓茶第一鄉(xiang) ”的石碑佇(zhu) 立在莓茶園旁,它見證了莓茶在這片高原上的奇跡誕生。陽光下,一排排整齊的莓茶樹茁壯成長,嫩綠的茶葉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空氣中彌漫著清新而濃鬱的茶香。村民們(men) 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辛勤勞作,他們(men) 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仿佛已經看到了豐(feng) 收的景象。
“再過一段時間,可以進行大規模采茶了,到時候周圍全是茶香。”在茶園的一角,貢日門巴民族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楊東(dong) 風和西藏恒古拉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海成正與(yu) 村民交流著莓茶的生長情況。楊東(dong) 風耐心地解答著村民在種茶方麵的問題,並鼓勵他們(men) 要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hui) ,努力學習(xi) 莓茶種植技術,增加收入,為(wei) 當地經濟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據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幹部、錯那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王天柱介紹,為(wei) 了確保莓茶試種成功,安徽省援藏工作隊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通過摸排調研,精心選定了勒布溝貢日門巴民族鄉(xiang) 等4個(ge) 鄉(xiang) 適合種植區域。於(yu) 是工作隊從(cong) 安徽省銅陵市引進了“恒古拉”莓茶種苗,並邀請了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親(qin) 臨(lin) 現場指導,為(wei) 莓茶種植提供了全方位的技術支持。這些努力不僅(jin) 讓莓茶在勒布溝成功落地生根,更為(wei) 當地村民開辟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途徑。“這些種苗經過精心培育,具有適應能力強、種植技術簡單、生命周期長等特點,很適合在勒布溝種植。”王天柱說。
茶香成業(ye) 莓茶基地香氣四溢
在綠意盎然的茶園中,幾位勤勞的婦女正凝視著茁壯成長的莓茶,眼中滿是讚許與(yu) 喜悅。莓茶試種的這段曆程,直接惠及了周邊的村民,他們(men) 親(qin) 眼見證了這些稚嫩幼苗如何一步步蛻變為(wei) 繁茂的茶樹,綠蔭如蓋,生機勃勃。“我們(men) 在茶園的工作是翻土、除草、種植、澆灌和采摘,一天能掙200塊錢,年底還有分紅,今年的采摘季也快到了,聽說今年的分紅會(hui) 更多,村民都挺期待的。”錯那市貢日門巴民族鄉(xiang) 斯木村村民卓瑪措姆說。
談及參與(yu) 莓茶種植的心路曆程,王海成感慨萬(wan) 千:“最初,我們(men) 心裏真是沒底,擔心這麽(me) 高海拔的地方莓茶能不能成活。但幸運的是,援藏幹部和專(zhuan) 業(ye) 的技術人員給予了我們(men) 全方位的支持——從(cong) 優(you) 質的種苗到詳盡的技術指導,再到解決(jue) 各種實際難題,他們(men) 的幫助讓我們(men) 信心倍增。現在,看到莓茶長得這麽(me) 好,我們(men) 感到無比欣慰和自豪。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勒布溝的莓茶產(chan) 業(ye) 一定會(hui) 蒸蒸日上,成為(wei) 帶動地方經濟繁榮的重要力量。”
王天柱告訴記者,莓茶試種的成功是對勒布溝,乃至整個(ge) 錯那市的重大突破,它徹底顛覆了高海拔地區無法種植莓茶的傳(chuan) 統認知。更為(wei) 重要的是,莓茶產(chan) 業(ye) 的蓬勃發展正逐步構建起一條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為(wei) 鄉(xiang) 村經濟注入了強勁的新動力,開啟了發展的新篇章。
援藏助力本地茶葉提檔升級
從(cong) 貢日門巴民族鄉(xiang) 開車去勒門巴民族鄉(xiang) 的路上,沿途的茶園風景如畫,尤其是到了采茶季節,整個(ge) 茶園洋溢著一片繁忙而和諧的景象。身著門巴族服飾的達瓦拉珍,腰間輕掛小巧的竹籃,在翠綠的茶樹間穿梭,手指輕盈地跳躍,一片片鮮嫩的綠芽便落入籃中。在她身後是勒門巴民族鄉(xiang) 茶葉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茶園,遠遠望去茶樹依山傍水,在肥沃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這裏的茶葉,以其獨特的醇厚口感、甜美滋味和清新氣息而聞名。從(cong) 清晨的采摘到夜晚的製茶,每一個(ge) 環節都融合了古老的智慧與(yu) 現代的技術,確保了茶葉的純天然與(yu) 無公害。“我們(men) 的茶葉不打殺蟲劑,可以直接把采摘的茶放進嘴裏吃,有一種淡淡的茶香。”在和記者交談的同時,達瓦拉珍摘了一片茶葉放進嘴裏。
作為(wei) 土生土長的勒鄉(xiang) 人,達瓦拉珍在2021年大學畢業(ye) 後選擇返鄉(xiang) ,加入勒門巴民族鄉(xiang) 茶葉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擔任銷售工作。她深知家鄉(xiang) 茶葉的潛力與(yu) 價(jia) 值,為(wei) 了讓合作社的茶葉打開銷路,達瓦拉珍積極嚐試利用線上銷售平台,把當地的茶葉帶進直播間,帶向遠方。
“針對小作坊和低收益的狀況,鄉(xiang) 裏成立了茶葉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茶園總共有693畝(mu) ,現在可采摘區域有210畝(mu) 。覆蓋了黑茶、紅茶、綠茶等多個(ge) 品種,並成功試製速溶茶打入市場,進一步豐(feng) 富了產(chan) 品線。同時,‘勒倉(cang) 蓮’茶葉品牌也經曆了包裝與(yu) 設計的提檔升級,更加符合現代消費者的審美與(yu) 需求。”勒門巴民族鄉(xiang) 勒村黨(dang) 支部組織委員、紅綠茶技術人員達娃白瑪說。
記者了解到,勒門巴民族鄉(xiang) 的種茶曆史可追溯至20世紀70年代,但早期的合作社曾因技術和經驗的不足而麵臨(lin) 諸多挑戰。幸運的是,安徽援藏工作隊的及時介入,為(wei) 當地茶葉產(chan) 業(ye) 帶來了轉機。達娃白瑪訴說:“安徽省援藏工作隊在發現這一問題後,他們(men) 針對茶種改良、茶園管理、茶葉加工、品牌塑造及市場營銷等多個(ge) 環節進行了精準幫扶,現在我們(men) 茶園的種植規模、加工水平及運營模式均得到了顯著提升。”
如今,勒布溝的茶葉已成為(wei) 高原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的傑出代表,它不僅(jin) 為(wei) 當地村民開辟了新的增收渠道,更成為(wei) 了推動錯那市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產(chan) 業(ye) 。展望未來,安徽省援藏工作隊將繼續攜手錯那市,共同推動茶經濟的繁榮發展,深化茶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弘揚,共同繪製一幅茶香滿園、民富村強的美好畫卷。
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幹部、山南市發改委副主任方晨:希望更多企業(ye) 選擇雅礱大地
近年來,安徽省秉持高質量發展理念,做好產(chan) 業(ye) 援藏工作,根據山南資源稟賦、產(chan) 業(ye) 基礎和重點方向,通過將產(chan) 業(ye) 援藏與(yu) 改善民生密切結合,將產(chan) 業(ye) 援藏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密切結合,將產(chan) 業(ye) 援藏與(yu) 建設發展密切結合的方式,助力當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
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幹部、山南市發改委副主任方晨表示,多年來,安徽援藏工作隊積極探索適合地域特點的發展新路徑,抓產(chan) 業(ye) 、促招商、拓就業(ye) ,打出“輸血”+“造血”+“活血”組合拳,一批優(you) 質項目在山南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方晨介紹,根據山南的資源優(you) 勢,安徽援藏工作隊重點培育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現代農(nong) 牧業(ye) 、文化旅遊業(ye) 三大產(chan) 業(ye) 。
在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方麵,措美縣協合光伏電站16MWh儲(chu) 能項目已經竣工,為(wei) 促進山南市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浪卡子縣柯來20兆瓦和措美雪熱30兆瓦保障性並網光伏發電項目於(yu) 2023年開工建設,預計今年將建成並網發電,將有效帶動當地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
在現代農(nong) 牧業(ye) 方麵,重點打造了林下經濟、蔬菜、蜂蜜、綿羊短期育肥等項目,已經產(chan) 生了非常不錯的效益。比如,通過探索推進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在勒布溝成功引入莓茶、羊肚菌、赤鬆茸人工種植項目,開展野生地皮菇加工項目,帶動當地100多戶農(nong) 牧民家庭增收,讓邊境地區美了生態、富了口袋。
在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方麵,將高原生態旅遊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機結合,先後投入6000餘(yu) 萬(wan) 元實施了錯那市曲卓木沙棘林特色旅遊提升工程、措美縣哲古邊疆明珠小鎮等項目,將鄉(xiang) 村旅遊打造成為(wei) 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方晨還向記者展示了一組數據。“十四五”期間,規劃每年安排援藏資金1.42億(yi) 元,五年合計7.1億(yi) 元,較“十三五”時期提高12%。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自2022年7月進藏以來,累計協調落實援藏資金3.66億(yi) 元,實施各類援藏項目44個(ge) ,舉(ju) 辦招商引資活動6次,引進企業(ye) 25家,實際到位資金4.6億(yi) 元、協議資金77億(yi) 元。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績效考核中,安徽省綜合考核和4個(ge) 單項考核等次為(wei) 優(you) 秀,在17個(ge) 援藏省市中位居前列。
“現在山南經濟發展形勢非常好,麵臨(lin) 著很多新的發展良機,希望更多的企業(ye) 家能常來山南看一看,能夠選擇山南、融入山南、投資山南,我們(men) 也將進一步優(you) 化招商服務,跟進意向投資企業(ye) ,持續做好各項要素保障,一起為(wei) 山南經濟社會(hui) 發展創造新的輝煌。”方晨表示。
安徽省第七批援藏幹部、現馬鞍山市和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裴含龍:幫群眾(zhong) 增收致富是最快樂(le) 的事
“看,這是在山南拍攝的風景、這是在大棚裏指導群眾(zhong) 種菜、這是與(yu) 當地村幹部探討如何提高茶葉經濟收益……”在安徽錄製《蝶變30年 穿越時空話援藏》欄目現場,一見到記者,裴含龍便熱情地向記者展示起他手機中珍藏的援藏記錄。
裴含龍是安徽省第七批援藏幹部、現馬鞍山市和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的副局長。自2019年7月從(cong) 馬鞍山市和縣來到山南市錯那市,開始了他的援藏之旅。初到高原,身體(ti) 的不適應如影隨形,短短三月,裴含龍體(ti) 重驟減23斤。然而,每當與(yu) 家人通話,他總是報喜不報憂,用樂(le) 觀的態度傳(chuan) 遞著堅定的信念。
在藏工作期間,裴含龍深知自己肩負的使命與(yu) 責任。他曾這樣寫(xie) 道:“援藏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作為(wei) 一名普通援藏幹部、一名農(nong) 藝師,一定要發揮專(zhuan) 業(ye) 特長,為(wei) 當地的農(nong) 業(ye) 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言出必行,裴含龍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這份承諾。進藏3個(ge) 月,裴含龍跑遍了錯那市10個(ge) 鄉(xiang) 鎮、27個(ge) 村居,最遠的鄉(xiang) 離縣城90多公裏。經過深入調研後,他因地製宜,為(wei) 錯那市的農(nong) 業(ye) 發展繪製了藍圖。在安徽省和馬鞍山市援藏工作隊的共同努力下,馬鞍山市和縣綠緣溫室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入駐瓊結縣,不僅(jin) 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帶來了增收的機會(hui) ,更讓新鮮蔬菜走進了尋常百姓家,種植技術的傳(chuan) 授更是讓當地村民有了一技之長,有了增加收入的本領。
2020年5月,裴含龍引進了11個(ge) 蔬菜品種在錯那鎮措龍溫室蔬菜大棚試種。戶主索朗次仁漢語不熟練,裴含龍克服了語言上的障礙,手把手教他如何定植、施肥、管理。櫻桃番茄、水果玉米、秋葵……從(cong) 定植到施肥,從(cong) 管理到收獲,每一步都凝聚著他的心血與(yu) 汗水。2021年,裴含龍又傳(chuan) 授尖椒、大果型番茄、瓠瓜等蔬菜種植技術,再次迎來了豐(feng) 收。“通過援藏工作隊和我的努力,能讓當地群眾(zhong) 增收致富是我最快樂(le) 的事情。”裴含龍說。
在援藏的路上,裴含龍也經曆了不少艱難險阻。“為(wei) 了解覺拉鄉(xiang) 青稞的長勢情況和蔬菜溫室大棚建設情況,我和局裏的同誌在前往的路上,突遇強降雪天氣,由於(yu) 路麵積雪較厚,輪胎打滑,車子差點滾落到山下。”裴含龍說,這段經曆讓他深刻體(ti) 會(hui) 到在高海拔地區工作的同誌們(men) 和堅守在邊疆的人們(men) 的艱辛與(yu) 不易,他們(men) 是真正做到了“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他們(men) 才是高原上最美麗(li) 的格桑花!
三年援藏路,一生西藏情。裴含龍用一首無題詩寫(xie) 下了自己的西藏情懷。
三年來的風風雨雨,三年來的雪域陽光,這是堅定的信仰,更是深思熟慮後的渴望,我默默地走來,沒有驚天動地,我將默默地離去,無需波瀾壯闊,深愛著這裏的陽光,深愛著這裏的風雨,回味著酥油茶的清香,牢記守土固邊的堅強,忘不了白雪皚皚的雪山,忘不了的碧水藍天,忘不了蜿蜒曲折的山路,更忘不了藏族同胞純真的笑靨,三年來無怨無悔,三年來滿是驕傲和自豪
記者手記
自2002年中央確立安徽省對口支援山南市以來,安徽省先後派出八批援藏工作隊、共計1200多名援藏幹部人才進藏工作。20多年來,安徽援藏工作隊秉持“安徽所能、山南所需”的原則,堅持規劃引領、項目帶動,成功實施507個(ge) 援助項目,累計投入資金29.18億(yi) 元,著力把對口援藏工作打造成推動發展的工程、民族團結的工程、凝聚人心的工程。
20多年來,在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和安徽省援藏幹部隊伍的攜手努力下,從(cong) 基礎設施的煥然一新到教育醫療的顯著提升,從(cong)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的堅實步伐到文化旅遊的璀璨綻放,兩(liang) 地人民以汗水澆灌希望,以智慧點亮未來,共同繪就了山南發展的新篇章。
“十四五”以來,安徽省再次展現責任與(yu) 擔當,精心規劃了52個(ge) 援藏項目,其中用於(yu) 保障和改善民生項目達43個(ge) ,總投資約6.602億(yi) 元,占援藏資金的92.98%,切實將“80%以上的資金用於(yu) 保障和改善民生、用於(yu) 縣及縣以下基層”的要求落到實處。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安徽省援藏工作隊將高質量發展理念深植於(yu) 心、外化於(yu) 行,不僅(jin) 在項目援建上精益求精,更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上持續發力,通過深化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活動,讓“皖藏一家親(qin) ”的故事更加生動感人,為(wei) 新時代援藏工作貢獻更多安徽智慧與(yu) 力量。
作者:文/記者 德吉曲珍 旦增玉珍 劉慶順 圖/記者 桑旦歐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