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近6個(ge) 月,記者9月份重訪西藏林芝市尼洋河畔。一片綠意,讓記者耳目一新。
今年3月份,記者來到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時,正值林芝桃花節。在被譽為(wei) “桃花村”的嘎拉村,隻見村民們(men) 分成幾個(ge) 班組,有的在村裏的桃花園服務遊客,有的在村外的尼洋河灘上種桃樹。村民尼瑪曲吉幹活累了,就和姐妹們(men) 歇息、唱歌。
3月30日,西藏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嘎拉村村民尼瑪曲吉(中)與(yu) 姐妹們(men) 一起在尼洋河灘上種樹。新華社記者丁增尼達 攝
河灘當時是一片荒灘,風吹起黃沙,不時會(hui) 迷住人的眼睛。村民們(men) 顧不上計較,戴著帽子和手套,不停地鏟土、栽種、夯實、澆水。采訪結束時,記者也灰頭土臉,衣、褲、鞋、襪都變成了黃色。
不到半年,記者再到嘎拉村,村外的河灘已經變了模樣:原本的荒灘種上了綠草和桃樹,樹木枝葉漸長,隻有河灘邊緣僅(jin) 存的一線黃沙使人想起它的原貌。
9月6日,在西藏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嘎拉村村外的同一片河灘上,植被覆蓋黃沙,桃樹枝葉漸長。(尼瑪曲吉 攝)
尼洋河緩緩流淌,在其與(yu) 雅魯藏布江交匯處,形成的麵積超13萬(wan) 畝(mu) 的雅尼國家濕地公園,此刻已入秋。
“你看,河灘和沙洲上那些柳樹,有的粗、有的細。”林芝市生態環境局巴宜區分局局長格桑紮西提醒記者,“那些粗的是原本長在那裏的,那些細的是我們(men) 老百姓取下枝條,在家扡插生根,又一棵棵栽回這裏的。”
2021年以來,雅尼河穀已累計綠化國土麵積8419畝(mu) ,來自巴宜區、米林市5個(ge) 鄉(xiang) 鎮的村民參與(yu) 其中。林芝的“母親(qin) 河”尼洋河流經的這片濕地,不再全由天然創造,更有了人的功績。
這是秋日的雅尼國家濕地公園。新華社記者魏冠宇 攝
2022年,林芝入選國家森林城市,如今正在打造世界級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
“十幾年前,人們(men) 的生態保護意識還不強,覺得一棵樹沒什麽(me) 了不起,砍就砍了。”格桑紮西說,現在大家都知道“砍樹就是砸自己的‘金飯碗’”。
“破壞環境的行為(wei) 很少見了,動物出沒得越來越多了。”濕地管護員佐羅說,執勤時他會(hui) 撐著皮劃艇沿河巡視。濕地公園近年來組織了70名管護員開展日常巡護、野生動物救助、遷徙動物監測和防火等工作。
去年,濕地公園接待遊客27.76萬(wan) 人次,景區收入近1875萬(wan) 元。
“嘎拉村因為(wei) 林芝桃花節出名。”尼瑪曲吉說,“我種桃樹是為(wei) 了讓河邊開滿桃花,讓更多的遊客來玩。”
今年桃花節期間,嘎拉村迎來遊客12萬(wan) 人次,旅遊收入370多萬(wan) 元。“五湖四海的遊客前來觀賞桃花,大大促進了村民的就業(ye) 和增收。記憶中父輩背筐走路進城賣桃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村委會(hui) 副主任尼瑪多吉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尼洋河畔的桃花印證了這一理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