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xiang) ,曾被稱為(wei) “中國人口最少鄉(xiang) ”,是全國麵積最大,人口密度最小的建製鄉(xiang) 。幾十年前,桑傑曲巴和他的兩(liang) 個(ge) 女兒(er) 卓嘎、央宗三人堅守著這片神聖的土地,放牧守邊。如今,玉麥鄉(xiang) 早已不再孤獨、閉塞,已發展成為(wei) 擁有60餘(yu) 戶200多人、下轄兩(liang) 個(ge) 行政村的小康鄉(xiang) 。
圖為(wei) 從(cong) 山腰俯瞰玉麥鄉(xiang) (9月5日攝)。新華網發 喬(qiao) 柯嵐攝
2007年,玉麥鄉(xiang) 道路崎嶇,通信不暢,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現任玉麥鄉(xiang) 玉麥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巴桑次仁說:“2007年3月,我第一次來到玉麥鄉(xiang) ,當時汽車開不過來,最後一段路要步行,進來的路上就耽擱了三天。”當時一年裏,玉麥鄉(xiang) 大雪封山的時間就占一半。
年輕的巴桑次仁從(cong) 他鄉(xiang) 來玉麥鄉(xiang) 小學當老師,當時學校隻有5名學生,他是唯一的老師,既要做全科老師,又要做孩子們(men) 的廚師。回憶起當時的經曆,他說:“那時候條件真的很艱苦,現在想起來不知道自己怎麽(me) 堅持下來的。”
2009年,玉麥鄉(xiang) 沒有適齡孩子入學,玉麥鄉(xiang) 小學停辦,巴桑次仁也準備離開這裏。但在村幹部和村民的極力挽留下,巴桑次仁最終決(jue) 定留在玉麥鄉(xiang) 。留下來的最初幾年裏,巴桑次仁兼任鄉(xiang) 電站的管理工作,期間去山南職校學習(xi) 西醫,回來後在鄉(xiang) 裏擔任醫生。2011年,巴桑次仁被選舉(ju) 為(wei) 玉麥鄉(xiang) 玉麥村第一任村支書(shu) 。
這一幹,就是十幾年。十幾年裏,巴桑次仁見證了玉麥鄉(xiang) 翻天覆地的變化。
圖為(wei) 正在建設中的玉麥鄉(xiang) 室內(nei) 體(ti) 育場(9月5日攝)。新華網發 文翔宇攝
圖為(wei) 玉麥鄉(xiang) 衛生院(9月5日攝)。新華網發 文翔宇攝
一棟棟嶄新的民居拔地而起,衛生院、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2018年2月,玉麥鄉(xiang) 接入國家電網,徹底結束了依靠小水電站供電的曆史。2020年,隨著省道205曲玉段全線通車,曲玉公路養(yang) 護工區入駐玉麥,大雪封山半年以上的日子成為(wei) 過去。同年,玉麥鄉(xiang) 成立紐林塘村,結束了玉麥“一鄉(xiang) 即一村”的曆史。依托當地資源,玉麥鄉(xiang) 成功申報了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積極發展特色農(nong) 業(ye) 和畜牧業(ye) ,進一步增加村民的收入。
如今的玉麥,人們(men) 安居樂(le) 業(ye) ,柏油路貫穿全鄉(xiang) ,電網接入每家每戶,網絡信號實現全覆蓋。昔日的“三人鄉(xiang) ”,如今已愈發變得繁華而美麗(li) 。
圖為(wei) 玉麥鄉(xiang) 愛國守邊先進事跡展館內(nei) 的榮譽牆(9月5日攝)。新華網發 文翔宇攝
“家是玉麥,國是中國”。卓嘎和央宗姐妹繼承了父親(qin) 桑傑曲巴的遺誌,守護著這片土地。巴桑次仁以十年如一日的堅守,為(wei) 玉麥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們(men) 的故事,正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玉麥人,讓愛國守邊的紅色基因在這裏生根發芽、代代相傳(chuan) ,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雪域邊陲,守護著祖國邊陲。
圖為(wei) 玉麥鄉(xiang) “家是玉麥,國是中國”標語(9月5日攝)。新華網發 文翔宇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