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拉薩城區,沿318國道西行約120公裏,雅魯藏布江畔醒目的“文香故裏”標識牌讓人頓生興(xing) 致。
順著導引,進入尼木縣吞巴景區,巨幅彩色牆繪展示著藏香製作場景,空氣中彌漫著一股草藥清香氣,水流聲中夾雜著韻律感十足的“嗒嗒”聲。
走過轉角,豁然開朗,隻見湍流激發水車帶動柏木段與(yu) 石板磨打,“嗒嗒”聲中木已成泥。
“順著吞曲河有261座水磨錯落分布,構成了一條‘水磨長廊’。”尼木縣文化和旅遊局非遺辦負責人尼瑪曲珍說:“利用水磨獲取柏木泥,是製作尼木藏香不可缺少的一環,‘水磨長廊’也是遊客了解尼木藏香製作工藝的打卡點。”
日出日落,水車吱呀作響,如同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徐徐訴說尼木藏香的過往:尼木藏香已有1300年曆史;2008年,藏香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與(yu) 水磨交相呼應的是一座座藏式院落。一個(ge) 小院的露台上,格桑次仁盤腿端坐、身體(ti) 前傾(qing) ,左手持牛角、右手拇指按壓香泥勻速運動,香泥便被拉製成一根根線條勻稱的藏香。
時常也有遊客接過牛角嚐試一番:用力不均,就會(hui) 粗細不一;速度不勻,則線香中斷。親(qin) 自試過,大家對製香人的手藝讚不絕口。
“我14歲就跟著父輩們(men) 學習(xi) 製作藏香,32年來從(cong) 未間斷。”格桑次仁說,親(qin) 身體(ti) 驗讓遊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尼木藏香的製作技藝,而尼木藏香所具有的藥用價(jia) 值,則是大家樂(le) 於(yu) 選擇它的重要原因。
藏香製作過程頗為(wei) 繁複:匠人先用水磨將主要原料柏木碾成木漿,再將木漿晾曬製成香磚。隨後,把香磚揉碎,並加水製成香泥,按嚴(yan) 格的比例配方加入不同香料與(yu) 藥材,塞入牛角擠壓成條,晾幹後才成藏香。
格桑次仁介紹,根據不同的等級與(yu) 功效,香泥內(nei) 會(hui) 加入藏紅花、豆蔻、檀香、沉香等多種藥材。在多年的藏香製作過程中,各家各戶根據經驗都積累了自己獨特的配方,這些配方隻在家族內(nei) 口口相傳(chuan) 。
“由於(yu) 每家配方不同,藏香製作沒有統一標準,加上尼木藏香名氣大,因此有很多外地藏香冒充尼木藏香。”尼木縣文化和旅遊局黨(dang) 組書(shu) 記薛勇說,為(wei) 了保護好“尼木藏香”品牌,2021年,尼木縣完成了傳(chuan) 統尼木藏香古配方升級項目的申報,在北京市順義(yi) 區的幫扶下,為(wei) 包括尼木藏香在內(nei) 的“尼木三絕”等傳(chuan) 統技藝作品登記版權。今年3月1日起,《藏香》國家標準正式實施,藏香產(chan) 業(ye) 發展迎來了新機遇。
遊客多了、名氣大了、市場認可度高了,憑借這門手藝,吞巴群眾(zhong) 的生活也越來越好。氣派的二層藏式民居,室內(nei) 家電、家具一應俱全,院外還停放著小汽車……格桑次仁說:“借助電商平台,藏香銷售不再局限於(yu) 本地,還銷至國內(nei) 多個(ge) 省份。”
尼木縣近年來將藏香文化產(chan) 業(ye) 作為(wei) 龍頭產(chan) 業(ye) 和興(xing) 縣富民的支柱產(chan) 業(ye) ,全縣有藏香合作社7家、藏香企業(ye) 2家、藏香產(chan) 業(ye) 園1家。今年上半年,全縣藏香產(chan) 值達2370萬(wan) 元。
曆史長河中,尼木藏香氤氳升騰,一位位藏香製作藝人用雙手與(yu) 匠心守護這項傳(chuan) 統技藝,使其在新時代裏煥發出新的生機與(yu) 活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