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上午近10點,吃過糌粑,喝過酥油茶,年過花甲的藏族居民次仁旺姆帶領社區文藝隊隊員,最後一次排練即將參賽的曲目《一個(ge) 媽媽的女兒(er) 》,“身穿不同民族服飾,表演融合了各民族元素的歌舞,很驕傲!”
次仁旺姆家住西藏日喀則市江洛康薩社區,漢、藏、回、蒙、東(dong) 鄉(xiang) 等13個(ge) 民族的群眾(zhong) 在此居住,少數民族人口占比96.8%。 記者跟隨“雪域高原煥新貌”調研采訪團來到這裏,感受各民族互幫互助、親(qin) 如一家的真摯情感,聆聽各族群眾(zhong) 心手相牽、團結奮進的動人故事。
在社區“石榴籽家園”,次仁旺姆告訴記者:“18歲那年,我從(cong) 昂仁縣亞(ya) 木鄉(xiang) 來這裏創業(ye) ,起初資金、人員、場地什麽(me) 都沒有。”想起那段苦日子,次仁旺姆仍有些哽咽,“當時多虧(kui) 漢族、白族同胞教授技藝,慷慨解囊,我這才開起了民俗飾品店,現在每月銷售額上萬(wan) 元。”
因為(wei) “淋過雨”,次仁旺姆更願為(wei) 他人“打把傘(san) ”:幫回族朋友聯係貨源、替漢族朋友銷售手工藝品……多年來,次仁旺姆不僅(jin) 幫助10多名有相似創業(ye) 經曆的各族同胞渡過難關(guan) ,還經常邀請他們(men) 來家中喝茶聊天。
“在社區組織下,我還帶著200多名各族居民,學習(xi) 彈奏藏族傳(chuan) 統彈撥樂(le) 器‘紮念琴’,編排非遺歌舞,講述民族團結的故事。”次仁旺姆說,大家像一家人一樣其樂(le) 融融,心與(yu) 心的距離更近了。
記者看到,古色古香的社區街道上國旗隨風飄揚,身著多彩民族服飾的老人在樹蔭下乘涼,孩子們(men) 在陽光裏撒歡兒(er) 奔跑,青壯年緊忙著做工……雖已入秋,社區裏卻湧動著一股團結的熱浪,各族群眾(zhong) 目光清澈、笑容淳樸,讓人感到一種發自內(nei) 心的和諧、幸福和喜悅。
穿過幾條街巷,在一家售賣藏族服裝、服飾的店鋪前,回族老板馬尕東(dong) 正用標準的普通話向來往遊客展示項鏈。記者跟隨他走進位於(yu) 店鋪二層的家中,西北特色的土炕上有一張藏式風格小桌,上麵擺放著“蓋碗茶”和酥油茶杯。“逢年過節,我都會(hui) 叫各族朋友來家裏做客,不少當地藏族朋友也喜歡上了枸杞、冰糖和茶葉泡製的‘碗子’(蓋碗茶)。”馬尕東(dong) 笑著說。
1988年,20歲的馬尕東(dong) 從(cong) 甘肅臨(lin) 夏來日喀則打工謀生,後來跟當地藏族姑娘紮西拉宗組成家庭。2006年,在妻子和朋友支持下,馬尕東(dong) 開始做藏裝生意,“從(cong) 拉薩進貨,保質保量,每件掙3元,薄利多銷。”
日子越過越紅火,馬尕東(dong) 也有了新的想法:開辦藏裝手工工坊,帶動各族群眾(zhong) 就業(ye) 。“就想做件帶大家致富的事!”他租場地、買(mai) 縫紉機,召集周邊縣區農(nong) 牧民共同學習(xi) 藏裝製作技藝,“如今收入最多的群眾(zhong) 一年能掙七八萬(wan) 元”。
隨記者一同調研采訪的西藏自治區社會(hui) 科學院一級巡視員程越說,社區是抓好民族團結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帶領各族群眾(zhong) 走向共同富裕的責任;要加快建設多民族群眾(zhong) 互嵌式社區,努力創造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le) 的社會(hui) 條件,把社區打造成為(wei) 各族群眾(zhong) 守望相助的大家庭。
“五十六個(ge) 民族是一個(ge) 媽媽的女兒(er) ,我們(men) 的媽媽叫中國……”陽光灑落日喀則宗山腳下,社區文藝隊的歌聲,唱出了各族兒(er) 女的心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