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年來,隨著各項生態保護措施不斷實施,西藏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綠色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良好的生態,為(wei) 西藏發展注入動能,高原發展的生態底色更亮麗(li) 。
9月上中旬,光明日報派出多路記者參與(yu) “鑄牢共同體(ti) 中華一家親(qin) ”主題宣傳(chuan) “雪域高原煥新貌”調研采訪活動,記錄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西藏實踐。
舞蹈演員在納木錯開湖活動現場表演。新華社發
在珠峰腳下的田地裏,生態學專(zhuan) 家和學生們(men) 一起展示收獲的蕪菁。新華社發
喜馬拉雅斑羚幼崽。新華社發
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的藏羚羊。新華社發
西藏錯那市勒布溝村民在采摘莓茶。新華社發
西藏那曲市申紮縣錯鄂湖一景。新華社發
9月的青藏高原草木葳蕤,生機盎然。
在拉薩、那曲采訪的10多天,記者一次次見證了“沙漠荒灘變綠洲”的綠色蝶變。雪域高原上,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綠色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綠色夢想”不斷延伸。
增綠山川 綠滿拉薩
伴著午後熾烈的陽光,記者來到拉薩河南岸的南山公園,順著山間小道蜿蜒而上,小溪流水潺潺,綠樹成蔭。
10年前,拉薩南山還是一片荒山禿嶺。高寒缺氧缺水的自然環境,對樹木生長是嚴(yan) 峻的考驗。“要讓拉薩河兩(liang) 岸各200公裏的荒山禿嶺披上綠裝,並非易事。”拉薩市林草局黨(dang) 組成員、二級調研員李寶平介紹,2012年,高海拔植樹造林試點率先在南山啟動;2015年,“綠色圍城”工程逐步開展;2018年,與(yu) 南山遙遙相對的北山也開始綠化行動……
“你們(men) 看到的這些樹木,當時幾乎都是靠人背畜馱,在岩石峭壁上挖坑,一棵棵種出來的。”李寶平告訴記者,南山植樹的成功,實現了海拔3900米以上半幹旱地區人工造林“零的突破”,為(wei) 後來高海拔植綠儲(chu) 備了技術、經驗,樹立了信心。10年來,林業(ye) 部門已篩選出高山柳、油鬆、樟子鬆等30多種適宜栽種的樹種,並取得了山地造林環境調控、耐寒樹種篩選等科研突破。
2021年,西藏有史以來最大的營造林建設工程——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正式啟動。截至目前,已完成營造林51.24萬(wan) 畝(mu) ,栽植各類苗木8600萬(wan) 餘(yu) 株。
“5年增綠山川,10年綠滿拉薩。”這是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的近期目標。
“等到南北山綠化工程全部完成後,春有花、夏有蔭、秋有彩、冬有綠,相當於(yu) 多了600個(ge) 南山公園。”李寶平充滿信心。
生態惠民 荒山變“金山”
“這些樹葉子有點泛黃,可能是根上缺水,一定要對坑澆灌,澆透澆足。”“這個(ge) 白榆剛種下,要進行不定期抹芽,才能保證營養(yang) 均衡,加快拔節生長。”在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貢嘎機場周邊山體(ti) 造林片區,造林技術顧問索朗旺堆正耐心地指導群眾(zhong) 栽種苗木。
“從(cong) 冷眼旁觀,到積極參與(yu) ,當地村民態度有了180度的大拐彎。”索朗旺堆告訴記者,一開始部分村民擔心在千百年來不長一棵樹的荒山上種樹,根本不可能獲得成功。
當看到昔日的荒坡綠樹成蔭,山杏、沙棘等經濟林已經產(chan) 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群眾(zhong) 主動要求將自己的荒地草地納入造林規劃,同時積極學習(xi) 植樹護林知識。
23歲的旦增頓珠在造林區務工已有5個(ge) 年頭,他的工作主要是運輸苗木,給新栽苗木抹芽、澆水。“眼見親(qin) 手栽種的小樹苗一天天長高,我感到很自豪。”不用外出打工,一年有六七萬(wan) 元的收入,還能改善家鄉(xiang) 生態環境,旦增頓珠對這份工作很滿意。
截至目前,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帶動群眾(zhong) 就業(ye) 550餘(yu) 萬(wan) 人次、實現增收19.3億(yi) 元。昔日的荒山雪嶺變成“綠水青山”,成為(wei) 群眾(zhong) 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
科學造林 那曲綠樹成蔭
初秋的清晨,位於(yu) 藏北羌塘草原的那曲市已有了陣陣寒意。這裏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風大天寒、凍土層厚、凍害嚴(yan) 重,植物生長季短、樹苗難以紮根,是典型的高寒生態脆弱區,曾一度被稱為(wei) “全國唯一沒有樹的城市”。
驅車進入那曲市中心,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路中間種滿高山柳的綠化帶。細密的枝條擎滿綠葉在風中搖曳,向路人昭示著“樹”的存在。
“我是土生土長的那曲人,小時候隻在電視和照片上才能看到綠樹。現在,城區主幹道、公園、廣場上隨處可見我們(men) 試種成功的雲(yun) 杉、高山柳、班公柳。”那曲市林草局生態修複科副科長旦增平措滿臉驕傲地說,“咱們(men) 那曲也有樹了。”
早在1998年,那曲市便開始了首次高原高寒植樹試種。2008年,那曲市投資40餘(yu) 萬(wan) 元在那曲鎮次曲河邊建立了那曲地區高寒植樹試種基地(1號基地),麵積為(wei) 12畝(mu) ,集中試種當地高山柳、江孜沙棘等300餘(yu) 株。當年不到1米高的樹苗,現在已經長到3米多高。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那曲市林草人先後引進了高山柳、雲(yun) 杉、油鬆等多種樹木進行試種,建設了那曲高寒高海拔植樹試種2號基地。2021年以來,全市累計投入資金1584萬(wan) 元,開展造林綠化共計4562畝(mu) ,森林撫育1萬(wan) 畝(mu) 。那曲無樹的曆史,被徹底終結。
在那曲市億(yi) 利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普教育基地,綠油油的雲(yun) 杉林一眼望不到頭。負責人高生雲(yun) 告訴記者,2016年以來,億(yi) 利集團承接了科技部的相關(guan) 項目,分析出高原種樹的五大限製因子,製定出三防四保方案,用科學方法解決(jue) 了高寒高海拔地區種樹“從(cong) 死到活,從(cong) 活到大”的一係列難題。
說起高原種樹的艱辛,高生雲(yun) 感慨良多:“剛開始,我們(men) 用玻璃罩把樹苗罩上,為(wei) 了保溫保濕,沒想到紫外線太強把樹頭都‘燒死了’,現在用的玻璃罩是貼了防紫外線膜的。”經過大量實驗,億(yi) 利公司摸索出從(cong) 樹種選擇、客土改良、苗圃育苗到室外過渡等一整套種樹的成熟經驗與(yu) 可行方法,並向當地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免費推廣。
20多年來,從(cong) 最開始試種成功的14棵樹苗,到現在散布城區各處的“小森林”,獨屬於(yu) 那曲的綠水青山畫卷鋪展開來。
項目統籌:光明日報記者 方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