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丨四個關鍵字,看民族團結在雪域高原開花結果

發布時間: 2024-09-20 09:03:00 來源: 新華網

  近日,記者隨“雪域高原煥新貌”調研采訪團走入西藏。廣袤高原上,從(cong) 綠意盎然到民生暖意,從(cong) 民族交融到興(xing) 邊富民,煥新之變無處不在,涵養(yang) 出愈發絢爛的民族團結之花。

  “綠”:守護好生靈草木、萬(wan) 水千山

  9月的藏東(dong) 南,尼洋河畔綠意蔥蘢。今年3月在河畔荒灘種下的桃樹,枝幹漸長,明年春天就會(hui) 開出粉白的桃花。

  “以後這裏會(hui) 像下遊的雅尼濕地一樣美麗(li) 。”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嘎拉村村民尼瑪曲吉說。

  2021年以來,雅尼河穀累計綠化國土麵積8419畝(mu) ,來自巴宜區、米林市5個(ge) 鄉(xiang) 鎮的村民參與(yu) 其中,讓黃沙不再、枝葉漸長。

  種下的是花草樹木,改善的是生態環境,提升的是居民生活質量。

  “過去這裏缺林少綠、荒山禿嶺,每天看著光禿禿的山,心情都不好了。”拉薩市民曲珍望著綠意盎然的南山公園,回憶起10多年前的景象。

  2021年起實施的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計劃用10年完成營造林206.72萬(wan) 畝(mu) ,將拉薩打造為(wei) 青山擁南北、綠水繞古城的生態宜居高原城市。

  過去15年,青藏高原正在變濕、變綠。無數人付出艱辛努力,隻為(wei) 守護好這裏的生靈草木、萬(wan) 水千山。


2024年9月1日,遊客在拉薩南山公園遊玩。新華社記者舒靜 攝

  “暖”:民生溫度標刻幸福

  雪域高原上,煮飯做菜不易熟、傳(chuan) 統高壓鍋操作複雜且存在安全隱患,一直是困擾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的生活難題。

  2022年,西藏自治區經濟和信息化廳牽頭,組織有關(guan) 機構、企業(ye) 成立技術攻關(guan) 小組,深入不同海拔地市調研測試,創新研發出更省心順手的高原多功能炊具。

  “使用這種高壓鍋,單手操作就可以泄壓,不燙手、不噴濺;鍋蓋會(hui) 顯示溫度,還有報警功能,更安全。”西藏尚廚炊具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久和介紹說。

  2023年,69萬(wan) 隻高原炊具走進農(nong) 牧民家中。嶄新的“高原鍋”、豐(feng) 富的食材,烹飪出幸福的“呀咕嘟(好)”味道。

  暖意也在雪域高原上的“天下第一道班”蔓延。

  109道班承擔著唐古拉山口的道路養(yang) 護保通任務。這裏被稱為(wei) “生命禁區”。70年來,一代代高原養(yang) 路工人在這裏深深紮根、甘作路石。

  “感謝你們(men) 在雪域之巔,一直默默守護這條神奇的天路,溫暖了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救助站裏的200多麵錦旗、4000餘(yu) 封感謝信,寫(xie) 滿過路人對養(yang) 路人的感激,也映照出一幅幅民族團結的感人畫麵。

  對口援藏工作開展30年來,17個(ge) 省市和數十家中央企業(ye) 發揮各自優(you) 勢,有效助力重大民生問題的改善提升。

  新增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3.1年;400多種“大病”不出西藏,2400多種“中病”不出市地,常見“小病”在縣級醫院基本就能及時治療……一件件惠民實事、一項項民心工程,讓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各族群眾(zhong) 。

  “融”:茶和鹽巴永不分離

  “突切囊(感謝)!突切囊!”今年年初,凜冽寒風中,尼瑪次仁和漢族誌願者藍明峰為(wei) 一名腿腳不便的病人送去拐杖。臨(lin) 行前,這名受助群眾(zhong) 將親(qin) 手做的餅子塞到兩(liang) 人手中。

  在西藏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江洛康薩社區,各民族群眾(zhong) 組成的誌願服務隊11年來送醫送藥、照顧老人……誌願服務隊負責人尼瑪次仁說:“沒有轟轟烈烈,隻有各民族群眾(zhong) 互幫互助,親(qin) 如一家。”

  同吃一桌飯、同上一堂課、同感民族情,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根植青少年心田。

  阿裏地區劄達縣九年一貫製學校廣場旁,指著展板上的“紮根雪域高原的玉麥姐妹”,六年級學生紮西旺姆自豪地說:“這些故事我都能用自己的話講出來。每次講,大家都湊過來聽。56個(ge) 民族本來就是一家人!”

  不隻是社區和校園。漫步拉薩,古色古香的八廓街,天南海北的各族商戶“比鄰而市”;駐足阿裏,街頭巷尾其樂(le) 融融,身著多彩民族服飾的老人、孩子和青年,傳(chuan) 遞出幸福和喜悅……

  中華一家,情深意長。“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le) ”的格局已然形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廣度深度不斷拓展,“茶和鹽巴永不分離”的故事書(shu) 寫(xie) 著新的篇章。

  “興(xing) ”:繪就興(xing) 邊富民新畫卷

  如今的西藏,21個(ge) 邊境縣的經濟總量和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建成624個(ge) 邊境小康村,各族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條件極大改善。

  發展是解決(jue) 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也是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動力源。

  走進日喀則市江孜縣班覺倫(lun) 布村,“阿佳(大姐)”們(men) 哼著歌,嫻熟操作機器……一雙雙巧手,編織出彩虹般絢麗(li) 的氆氌。

  氆氌是藏族群眾(zhong) 製作藏式衣物的毛織品,製作工藝已有上千年曆史。在上海浦東(dong) 援藏力量幫扶下,“阿佳格桑工坊”7月正式開放,近30名當地婦女得以在家門口就業(ye) 。


在西藏日喀則市一間門店拍攝的玩偶、圍巾、披肩等江孜氆氌產(chan) 品。新華社記者孫瑞博 攝

  類似江孜氆氌這樣的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西藏發展的一張張新名片——

  在那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那曲奮進”活動廣泛挖掘鄉(xiang) 村能人,助力特色產(chan) 品走向廣闊市場;在山南,核桃樹成為(wei) “搖錢樹”,帶活鄉(xiang) 村旅遊、木碗加工等產(chan) 業(ye) 鏈;在阿裏,日土白山羊絨享譽國內(nei) 外,成為(wei) 當地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軟黃金”……

  日子更好,心就更齊。

  一步跨千年,同築中國夢。各族同胞心相通、情相融,誌相同、力相聚,同創昨日輝煌,也必將共同迎來新的飛躍。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