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課本,看著教室裏求知若渴的孩子們(men) ,西藏墨竹工卡縣日多鄉(xiang) 中心小學副校長宋玉剛滿是欣慰。
宋玉剛來到這所鄉(xiang) 鎮小學工作已經27年了。這些年,他幾乎天天都和孩子們(men) 交流,在很多藏族孩子嘴裏,這位老師也被稱為(wei) “宋阿爸”。
在宋玉剛的電腦裏,有一份資料詳細記錄著周邊困難孩子們(men) 的情況。“他們(men) 麵臨(lin) 什麽(me) 問題,家裏有何種困難……這些都是我們(men) 通過一線調研積累起來的。”宋玉剛介紹。
1997年,宋玉剛初到日多鄉(xiang) ,土坯房和泥濘的道路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到了冬天,刺骨的寒風會(hui) 從(cong) 牆四周往裏灌,遇到下雨,雨水則會(hui) 下滲,“外麵下大雨,裏麵下小雨”。雨雪過後,宋玉剛還要找泥巴糊牆、修補房頂,借來梯子清掃積雪。
孩子的笑容給了宋玉剛堅持下去的動力。每當他踏進教室,就能看到孩子們(men) 眼中滿是期待。
“那時,孩子們(men) 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還比較低。很多孩子不懂我說的話,因此我說一句,他們(men) 就複述一句。”這給宋玉剛很大的觸動,“我希望留下來,把課教好,幫助他們(men) 成長。”
於(yu) 是,語言就成了宋玉剛需要突破的第一關(guan) 。和孩子們(men) 在一起,他就注意孩子們(men) 說話的語音語調;回到宿舍,他就對著學習(xi) 資料自己學習(xi) ;和家長交流,他也經常練習(xi) 藏語,並請對方糾正……在一次次實踐中,他的藏語越來越好,和孩子們(men) 的感情也越來越好。
“一定要聽老師的。你看宋老師學習(xi) 多努力,你也要加油。”一次,在學校門口送孩子們(men) 放學,宋玉剛聽到家長說了這樣一句話,他無比感動,覺得這段時間以來的付出有了最好的回報。
如今,宋玉剛能順暢地和孩子們(men) 交流,開展家訪等各項活動,如同本地老師一樣。“現在各方麵的條件比剛來時有了很大改善,現代化教學設施也越來越齊全,我更要盡職盡責,為(wei) 雪域高原的教育事業(ye) 作貢獻。”宋玉剛說。
在學校,宋玉剛像爸爸一樣關(guan) 心著孩子們(men) 。一個(ge) 寒冬臘月的深夜,有學生出現感冒發燒的症狀,他心急如焚,顧不得刺骨寒風,背起孩子跑向鄉(xiang) 衛生院。直到孩子們(men) 都得到妥善醫治,宋玉剛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在家裏,宋玉剛總是備著一些感冒藥、消炎藥,這些都是他自己掏錢給學生準備的。“這裏晝夜溫差大,每年又有風季,孩子們(men) 容易感冒。”他說。
在所帶班級的牆上,有一個(ge) “談談你的未來理想”小專(zhuan) 欄,裏麵很多孩子選擇的未來職業(ye) 是老師。一個(ge) 孩子寫(xie) 道:“我要做像宋老師一樣的好老師。”
有的理想已經照進了現實。有一次,宋玉剛像往常一樣在學校門口組織放學,忙碌中突然聽到一聲“宋老師”,他回頭,看到一名女青年站在他麵前。
原來,這是他曾經教過的學生益西卓瑪。“老師,我現在已經在那曲當老師了!感謝您這些年的教導,我一定努力成為(wei) 一名好老師!”益西卓瑪看著昔日的老師,鄭重地說。
那一刻,宋玉剛欣慰地笑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