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安多:一條路改變一座城

發布時間: 2024-10-07 09:08:00 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圖為(wei) 俯瞰安多縣城。青海日報記者 吳占雲(yun) 攝

  駛離那曲市,報道組一行沿著青藏公路向安多縣進發。安多縣,位於(yu) 唐古拉山脈南北兩(liang) 側(ce) ,平均海拔高達5200米。這裏是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的必經之地,是名副其實的“西藏北大門”。

  抵達安多縣,映入眼簾的是一派車流如織的繁忙景象。很難想象,這裏曾經隻是幾個(ge) 低矮土坯房組成的驛站。

  如今,安多百姓的生活有滋有味,住房寬敞又明亮,生活條件日益改善,學校、電力、道路等設施一應俱全。

  青藏公路,見證了這片土地翻天覆地的變化。

  難忘青藏公路修到家門口

  在青藏公路修建之前,安多老百姓主要依靠馬、騾子等動物來運輸物資,這種方式既費力又低效。

  1954年的一天,安多人民聽到了鐵鍬、鎬頭敲打石頭的聲音,從(cong) 此,青藏公路通到了安多縣,鋪平了安多縣的開拓路。

  被譽為(wei) “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將軍(jun) 曾在1951年和1953年兩(liang) 次進藏,由於(yu) 道路艱險,兩(liang) 次進藏的艱難經曆,讓慕生忠萌生了修築一條從(cong) 格爾木到拉薩的公路的設想。經匯報中央同意後,1954年5月,肩負重任的慕生忠帶領築路軍(jun) 民開始修築青藏公路。

  路修到唐古拉山時,他們(men) 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斷糧、缺氧、寒冷……經過40多天的艱苦奮鬥,終於(yu) 把路修過了唐古拉山。

  1954年10月20日,慕生忠給北京起草了一封電報。

  內(nei) 容是:我們(men) 已經戰勝唐古拉山,在海拔5700米以上修路30公裏,這裏可是世界上最高的一段公路。我們(men) 還在乘勝前進,爭(zheng) 取早日到達拉薩。

  剩下的唐古拉山到拉薩的這段距離,雖然原先就有一條不成形的駝路,但要把它修成真正意義(yi) 上的公路,任務並不輕鬆。在接到彭德懷慰問鼓勵的回複(電報)後,慕生忠作了個(ge) 決(jue) 定:兵分三路,一隊趕到黑河(現在的那曲市),從(cong) 那兒(er) 往拉薩修,留下一隊加工修整,其餘(yu) 人接著在唐古拉山往黑河修。

  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建成通車。消息傳(chuan) 遍了整個(ge) 安多,老百姓紛紛走出家門,臉上洋溢著難以抑製的喜悅和激動。

  1959年8月27日,隸屬於(yu) 那曲地區管轄的安多縣人民政府應運而生。

  公路發展帶動縣城變化

  “沒有青藏公路,就沒有今天的安多縣城。”50多歲的布桑由衷感慨道。

  到達安多縣沈陽路,一位穿著樸素、頭戴灰色太陽帽、身體(ti) 硬朗的大叔迎了過來,這位便是安多縣卓格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布桑,一位土生土長的安多人,見證了安多50年來的變遷。

  1961年9月,安多縣遷至現駐地“帕那”。

  “聽我父母說,從(cong) 前‘帕那’隻是青藏公路邊上的一個(ge) 小小的驛站,隻有幾間破舊低矮的土坯房,更別提有什麽(me) 配套設施了。”布桑回憶道。

  1974年初春,一項宏大的工程——青藏公路整治改造工程全麵拉開序幕。曆經十一個(ge) 春秋的艱苦奮戰,終於(yu) 將黝黑的瀝青路麵鋪展在了“世界屋脊”之上。

  如今,青藏公路上行駛著來自全國各地的車輛。

  在未擔任現職之前,布桑曾在安多縣幫愛鄉(xiang) (現已因易地搬遷而撤銷)當老師,去趟縣城需要一到兩(liang) 天的時間。鄉(xiang) 裏距離縣城73公裏,隻能騎馬或步行前往,且全程都是土路,交通十分不便。如今,安多縣連接各個(ge) 鄉(xiang) 鎮的道路都已經修繕完畢,驅車前往幫愛隻需不到2個(ge) 小時即可抵達。

  “從(cong) 前的安多縣城麵積狹小,生活條件艱苦,想吃一口新鮮蔬菜都難。”布桑深情地望向遠方,仿佛沉浸在那段遙遠而深刻的回憶中。隨著青藏公路的全麵修通,各式各樣的店麵猶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競相林立。

  “你們(men) 看,發達便利的交通將各種蔬菜、水果、肉蛋奶等送往千家萬(wan) 戶,安多百姓的飯桌越來越豐(feng) 富啦。”布桑笑著說。

  交通脈動激發強勁活力

  離開布桑家後,我們(men) 的車輛駛過繁華的街區。幾乎家家戶戶門口都停放著自家的汽車。

  記者來到安多縣自然資源保護局,魁梧壯碩的拉巴局長接待,聊起青藏公路和安多縣城的變化。

  拉巴於(yu) 1981年出生,父母是“天下第一道班”的工人。在拉巴印象中,父母天天推著架子車、拿著鐵鍬上公路維護路麵。

  1985年,青藏公路鋪築了柏油路麵,成為(wei) 當今世界海拔最高、線路最長、標準最高的公路。

  1988年,拉巴來到安多縣城上小學。當時的沈陽路和安獅路,還是兩(liang) 條樸素的沙石土路。

  當時,“三產(chan) 小區”整條街建築稀少,老橋附近僅(jin) 有幾間平房開飯館,供過往司乘人員用餐。

  拉巴記憶中最深刻的是“小王商店”,那是他童年的避風港。手握零花錢,他總奔向那裏,尋找店主王阿姨售賣的煮雞蛋、紅白相間包裝的泡泡糖和滿足味蕾幻想的方便麵。

  1998年,世界海拔最高、國內(nei) 裝機容量最大的太陽能發電站建成投入使用;

  2000年,隨著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吹響,安多縣的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地展開;

  2004年,安多變電站建成並入那曲電網,2011年又並入了國家電網;

  2006年7月1日,安多站隨青藏鐵路的開通而投入運營,成為(wei)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有人值守鐵路車站;

  2017年起,帕那鎮逐步孕育出多元化的經營模式,涵蓋了運輸服務車隊、超市、礦泉水生產(chan) 廠、蔬菜大棚、奶製品加工企業(ye) 、再生資源回收站點以及啤酒生產(chan) 加工廠……

  “現在的冬天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寒冷難耐了。”拉巴感慨。如今,全縣的供暖時間長達7個(ge) 月,基本解決(jue) 了幹部職工過冬問題。

  在拉巴的敘述中,我們(men) 看到了安多縣城的日新月異。街道變得寬敞整潔,依山而建的道路將小鎮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辦公大樓、文化活動中心等標誌性建築熠熠生輝。人行道、路燈、停車位等城鎮基礎設施的完善讓群眾(zhong) 生活更加便捷舒適。

  “‘要想富,先修路’,慕生忠將軍(jun) 帶領修建的格爾木至拉薩的青藏公路,確實是一條致富之路。”拉巴感慨萬(wan) 分。

  布桑與(yu) 拉巴的記憶,訴說著安多的往昔變遷。(記者 彭婧 張曉明 黃誌武 德吉央宗 張多鈞 薛瑩 吳占雲(yun) 索朗多拉)(西藏日報青海日報青藏線聯合報道組)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