諧欽是藏民族盛大活動或隆重場合表演的一種民間歌舞,流傳(chuan) 於(yu) 自治區山南、拉薩、日喀則等各個(ge) 地區,它以歌舞為(wei) 主,有著獨特的表演風格、豐(feng) 富的歌詞內(nei) 容、莊重典雅的表演形式、淳樸渾厚的曲調、熱烈整齊的節奏。
在巒慶雪山下,日喀則市定結縣薩爾鄉(xiang) 雪村也有自己諧欽歌舞——薩爾諧欽。
據考證,薩爾諧欽起源於(yu) 1883年,其韻調古樸,表現獨特,顯示出濃鬱的西藏風情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據了解,最初它是在宗教活動、貴族生辰等重要場合所表演的歌舞,包含祝福、祈禱、幸福、平安等內(nei) 容。流傳(chuan) 至今,薩爾鄉(xiang) 雪村每逢藏曆的2月15日開耕之前都會(hui) 有為(wei) 期四天的諧欽歌舞表演,寓意著風調雨順、五穀豐(feng) 登,也歌頌社會(hui) 和諧、生活美滿。
薩爾諧欽於(yu) 2018年納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曾被《美麗(li) 中華行欄目》拍攝報道,在“道中華”邊疆行——“曼行國道·219”中出鏡,也被區、市、縣各級媒體(ti) 宣傳(chuan) 推介。
薩爾諧欽是定結縣薩爾鄉(xiang) 流傳(chuan) 的傳(chuan) 統舞蹈,具有獨特的風格和表演形式,說、唱、舞三位一體(ti) ,其舞蹈由表演者組成圓形,有“兩(liang) 步一跺”“一步一抬”“橫蹉步”等10種左右動作,在音樂(le) 的唱法上,兩(liang) 組輪流或一起歌唱,共有13種唱法。歌詞內(nei) 容豐(feng) 富,既有古典詩作,又有民間歌謠,表演形式多樣化,有歌有舞,歌曲的唱法上有高低和聲,而不是一味齊唱,大部分表演中的有著相對規範的結構、曲式,調試、手勢、旋律、節奏、速度等各有一定之規。
據薩爾諧欽自治區級非遺傳(chuan) 承人雲(yun) 丹卓瑪講述,在曆史演變時期,薩爾諧欽遭受了極大破壞,曾一度銷聲匿跡。後經多方努力,於(yu) 1963年逐漸恢複,但是卻麵臨(lin) 著後繼無人的局麵,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沒有興(xing) 趣學唱諧欽。近年來,在國家和自治區補貼幫扶下,薩爾諧欽又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隻要參加演出活動都有相應補貼。”薩爾鄉(xiang) 人大主席拉姆介紹道,諧欽隊的演出服也全部由政府購買(mai) 。
現在的諧欽隊共有67名成員,30歲以下的年輕人有8人,雲(yun) 丹卓瑪老阿媽也如願收了一名“關(guan) 門弟子”曲桑。她是諧欽隊的現任隊長,從(cong) 事諧欽已有20多年,後被評為(wei) 薩爾諧欽市級非遺傳(chuan) 承人。“我們(men) 力求在保留薩爾諧欽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在舞步與(yu) 服飾上有所改進,更好地展現當代農(nong) 牧民的風采。”她說。
查看原圖 4.65M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