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到林芝,探靈芝

發布時間: 2024-10-13 08:52:00 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圖為(wei) 林芝市工布江達縣甲熱村村民在林下采摘靈芝。記者 周輝 攝

  林芝出產(chan) 的靈芝,是西藏特有的品種——白肉靈芝,獲得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chan) 品認證。8月中旬,采訪組沿著國道318線,來到林芝市工布江達縣的甲熱村,這裏正迎來靈芝的豐(feng) 收季。

  “今年采靈芝和挖鬆茸‘撞檔期’,這兩(liang) 天得趕緊采收。”一大早,靈芝基地負責人李澤華就帶著10多個(ge) 村民進山了。茂密的青岡(gang) 林落葉很厚,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一朵朵比臉還大的褐色靈芝貼地生長。

  40歲的巴珍手腳麻利、動作嫻熟,看準了一棵成熟的靈芝,揪起來直接剪掉根腳,刨去背麵的泥巴、落葉,小心翼翼放進筐裏。等摘滿一筐,再裝箱集中運回基地洗淨曬幹。

  和巴珍一起在基地打零工的都是當地村民。甲熱村有47戶村民輪流在基地務工,每人每年可以掙2萬(wan) 多元。

  “西藏白肉靈芝的多糖成分含量較高,過路的遊客都會(hui) 買(mai) 。”61歲的熱登曾是甲熱村村委會(hui) 主任,退休後閑不住,也在靈芝基地務工。“工作不累,每月還可以拿到4000元工資。”

  熱登從(cong) 小在這片青岡(gang) 林長大,和高山樹林打了一輩子交道,除了挖鬆茸、摘菌子、找藥材之外,沒想到林下經濟還能發展得這麽(me) 紅火。

  10年前,浙江台州人李澤華受朋友邀約到林芝旅遊,花高價(jia) 買(mai) 了幾斤“野生靈芝”,經鑒定,那些靈芝並非產(chan) 自西藏,且是人工種植的。這段經曆讓李澤華耿耿於(yu) 懷,他開始關(guan) 注靈芝。了解到林芝是西藏特有白肉靈芝的產(chan) 地,白肉靈芝多以野生為(wei) 主,人工種植難度大,他從(cong) 中發現了商機。

  之後的兩(liang) 年時間,李澤華學習(xi) 靈芝種植技術,多次前往林芝考察。“白肉靈芝對生長環境要求高,藥用價(jia) 值高,市場價(jia) 格更高。”經過一番思慮,2017年,李澤華和弟弟攜家帶口來到甲熱村,開始林下“掘金”。

  甲熱村海拔3400米,周圍高山密林環繞,雨水充沛,空氣濕潤。“特別是成片的青岡(gang) 林,適宜菌類生長。”李澤華決(jue) 定采用“回歸山野”的方式種植靈芝。

  他詳細描述了第一批靈芝種植的經過:在周圍山上四處尋覓,找到野生白肉靈芝;將野生白肉靈芝在實驗室接種,逐步培育出野生靈芝菌種;之後,將這些菌種種回山林。

  李澤華在甲熱村承包了兩(liang) 片原始青岡(gang) 林,種植了400多畝(mu) 靈芝。

  種植靈芝的方式並不複雜。將48厘米長、直徑18厘米、內(nei) 裏裝著木屑的菌包埋進林間,每個(ge) 菌包種3朵靈芝,菌包可以使用3年,一年能采摘一次。

  李澤華介紹,去年共收了7噸靈芝幹貨,平均每公斤價(jia) 格2000元,主要銷售到浙江、廣東(dong) 以及港澳等地區。

  不僅(jin) 如此,李澤華還在當地流轉130畝(mu) 土地,建設38個(ge) 溫室大棚種植靈芝,主要用於(yu) 產(chan) 孢子粉。據他估算,今年能產(chan) 30餘(yu) 斤孢子粉,全部賣出可以掙40餘(yu) 萬(wan) 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林芝市林地麵積廣闊、資源豐(feng) 富,共有林地麵積657.44萬(wan) 公頃,森林麵積544.35萬(wan) 公頃。近年來,林芝市多舉(ju) 措推動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各縣(區)根據林地資源稟賦和分布現狀,科學規劃發展林下經濟。

  在米林市米林鎮雪卡村,修建了190座靈芝栽種溫室,並帶動周邊10多個(ge) 村共同發展靈芝產(chan) 業(ye) ;墨脫縣甘登鄉(xiang) 甘登村從(cong) 前年開始種植靈芝,所產(chan) 靈芝品質高、效益好,帶動群眾(zhong) 增收30餘(yu) 萬(wan) 元;波密縣紮木鎮東(dong) 若村建設1700畝(mu) 藏天麻林下野生撫育示範基地,集產(chan) 、學、研、供、銷一體(ti) ,帶動當地群眾(zhong) 戶均增收1萬(wan) 餘(yu) 元。

  從(cong) 今年初開始,與(yu) 甲熱村相鄰的秀巴村,48戶村民也開始種起了靈芝。他們(men) 購買(mai) 了15000個(ge) 菌包,在李澤華的基地免費學習(xi) 種植技術。“等靈芝成熟後,甲熱村靈芝基地將按照每斤50元的價(jia) 格回收新鮮靈芝,銷路完全不用愁。”村民羅布說。

  靠山吃山、綠色發展,各地村民依托一片片茂密的山林,生態富民的路子越走越寬。

  (西藏日報四川日報川藏線聯合報道組)

  (記者 蘭(lan) 珍 馬國英 根秋多吉 周輝 彭琦 王香香 張思雨 琅珍)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