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森林資源豐(feng) 富,林地麵積501萬(wan) 公頃,位列全區第二,森林麵積382萬(wan) 公頃,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近年來,昌都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立足地域和生態優(you) 勢,大力倡導群眾(zhong) 發展林下經濟,促進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讓林下“小傘(san) ”撐起群眾(zhong) 增收致富“大傘(san) ”,鼓足群眾(zhong) 的“錢袋子”。
隨著雨水的增多,昌都市各縣區鄉(xiang) 村蔥蘢的山林間,獐子菌、鬆茸等野生菌相繼破土而出,像一朵朵胖乎乎的“小傘(san) ”煞是喜人。每年在野生菌上市的黃金時間,村民們(men) 紛紛湧入山林采摘菌子增加經濟收入,在山林間、收購點、企業(ye) 裏到處都是為(wei) 野生菌忙碌的人群。
“尋找菌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天一亮,我就進山了,從(cong) 早上采到下午,采得多了就拿到縣裏或者市裏的市場上去賣,有時候一天能賣一千多,賣不完的就留下自己吃,可以燉湯、炒菜,很是美味。”在昌都市第一綜合農(nong) 貿市場,察雅縣煙多鎮村民紮西滿臉笑容地告訴記者,獐子菌、鬆茸等菌類在昌都市境內(nei) 分布很廣,營養(yang) 豐(feng) 富,味道鮮美,具有很高的營養(yang) 價(jia) 值和藥用價(jia) 值。
晚上8點,芒康縣洛尼鄉(xiang) 洛尼村村民貢秋久尼騎著摩托車載著兩(liang) 編織袋的獐子菌,來到位於(yu) 縣城的芒康縣藏東(dong) 商貿有限公司。“我這兩(liang) 袋差不多有80多斤,這家公司一斤獐子菌的收購價(jia) 20元至30元不等,我今年靠賣菌子已經有近2萬(wan) 元的收入了。”貢秋久尼說。
“除了村民自己把采到的菌子送過來外,我們(men) 也會(hui) 專(zhuan) 門派人去鄉(xiang) 鎮的收購點上去集中采購,有時一天最多能采購4噸鬆茸,1噸獐子菌。”芒康縣藏東(dong) 商貿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施燦鑫告訴記者,公司自2012年成立以來,通過收購野生菌累計為(wei) 當地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增收2000多萬(wan) 元。
“今年,我們(men) 公司接到了韓國客戶80萬(wan) 元的訂單,我們(men) 有自己的物流冷藏車,在昆明和成都也有分銷商,基本上當天發貨當天就能到。”施燦鑫說。
芒康縣委宣傳(chuan) 部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芒康縣雨熱同季,氣溫適中,降水集中,光照理想,為(wei) 鬆茸、獐子菌等野生菌類穩產(chan) 、高產(chan) 、優(you) 質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今年8月,芒康縣宗西鄉(xiang) 宗榮村黨(dang) 支部以‘黨(dang) 建+文旅’工作思路為(wei) 抓手,以藏東(dong) 之‘茸’為(wei) 主題,在海通溝舉(ju) 辦了2024芒康縣宗西鄉(xiang) 宗榮村第一屆鬆茸采挖節,有效促進了當地群眾(zhong) 增收致富”。
據昌都市商務局相關(guan) 人員介紹,為(wei) 打開昌都特色優(you) 勢產(chan) 品新通道,開拓國際市場,市商務局深入11縣區實地調研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現狀,將從(cong) 事鬆茸、獐子菌等野生菌類食品加工銷售等企業(ye) ,列為(wei) 重點外貿企業(ye) 培育對象,實現了昌都特色產(chan) 品外貿企業(ye) 量與(yu) 質的突破。今年,昌都市完成新培育外貿企業(ye) 4家,實現了第一批近15噸、價(jia) 值約74萬(wan) 元的冷凍獐子菌、冷凍鬆茸首次走出國門,順利進入韓國市場。
昌都市長江上遊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辦公室副主任紮西曲珍告訴記者,近年來,市林草局充分發揮林草資源優(you) 勢,始終堅持“生態產(chan) 業(ye) 化、產(chan) 業(ye) 生態化”的發展理念,著力推進以林下產(chan) 品采集及加工為(wei) 主的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林下產(chan) 品采集麵積1.18萬(wan) 畝(mu) ,包括鬆茸、獐子菌、貝母、紅景天等的各類林下產(chan) 品采集共計400多萬(wan) 斤,預計產(chan) 值達2億(yi) 元,帶動近6萬(wan) 名群眾(zhong) 實現人均增收4000元左右。
“綠水青山”顏值升,“金山銀山”成色足。林下野生菌的銷售熱潮一年隻有三個(ge) 月,但昌都林下農(nong) 特產(chan) 品的市場還有廣闊天地等待挖掘。接下來,昌都市將持續深耕林下農(nong) 特產(chan) 品銷售渠道及銷售方式,讓綠色生態“紅利”持續釋放,護航更多群眾(zhong) 闊步邁向鄉(xiang) 村振興(xing) 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