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西藏那曲市安多縣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唐北區域,溫度已降至-10℃左右。“這是我今年第4次去‘長江源’巡護,看天氣像是要下雪。”清晨6點,年近70歲的才嘎身穿印著“瑪曲鄉(xiang) 長江源黨(dang) 員對講機誌願隊”字樣的衝(chong) 鋒衣外套,準時與(yu) 記者在瑪曲鄉(xiang) 政府大院碰頭。萬(wan) 籟俱寂,滿天星鬥,越野車出發了。
沒多會(hui) 兒(er) ,記者的手機便沒了信號。才嘎老人打開了話匣子——
從(cong) 1968年至今,才嘎一直是羅台村的村醫,他經常步行或騎馬,穿梭在瑪曲鄉(xiang) 廣袤的牧區,給牧民們(men) 送醫送藥。他還有一個(ge) 身份:瑪曲鄉(xiang) 長江源環保誌願服務隊首任隊長。他說,誌願服務隊由當地牧民群眾(zhong) 誌願組成。可他最看重的還是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身份:“我1992年入黨(dang) ,有32年黨(dang) 齡了!”
1977年,他作為(wei) 向導,和某地質隊一起參加了為(wei) 期40天的勘測和拍攝工作。第一次走進長江源頭,親(qin) 眼見到山河之壯美、生態之脆弱。此後,他便用業(ye) 餘(yu) 時間沿線巡邏、撿拾垃圾、保護野生動物。早年騎馬往返要五六天,天黑了就借宿在牧民家裏。後來是騎摩托車,再後來有了皮卡車、越野車,起早貪黑的話可以當天往返。2016年,環保誌願服務隊成立後,每個(ge) 月要進行5到6次巡邏,每次40多公裏。“這裏生態極其脆弱,一旦破壞就很難修複,保護至關(guan) 重要!”才嘎說。
才嘎和隊員們(men) 一起,清理河道垃圾,救助受困的野生動物,勸返私闖保護區的遊客,阻止人為(wei) 破壞環境,用雙腳一步步丈量長江源頭的冰川和河流。冬天,隊員們(men) 多乘坐皮卡車出行巡護,要承受零下幾十攝氏度的低溫和風雪;天暖時,又隨時可能遇到洪水。
在2023年7月的一次巡護途中,才嘎的車輛突遇漲水,深陷河道。他堅持先救援其他隊員,結果自己沒能及時撤離,被困車上。隊員們(men) 通過對講機,接力向外傳(chuan) 遞消息,等待專(zhuan) 業(ye) 救援。湍急的河流中,車輛搖搖欲墜,才嘎隻能爬上車頂,被困了14個(ge) 小時。第二天清早獲救時,他因體(ti) 力不支昏了過去。
廣袤的無人區,手機時常沒有信號,對講機成了隊員們(men) 最重要、最可靠的通信工具。在沿途的各個(ge) 重要點位,包括牧民們(men) 的遊牧點,隊員們(men) 靠對講機拉起了一張“大網”。遇到情況,就靠對講機接力傳(chuan) 遞信息。
前不久,才嘎和隊員們(men) 正常巡護時,對講機內(nei) 突然傳(chuan) 來了呼叫:“大家注意,有一台進入保護區的車輛,車上人員嚴(yan) 重高反,上吐下瀉……”通過對講機持續溝通位置,隊員們(men) 最終在一處小河旁的草地上發現了這台無證的越野車。當了一輩子村醫的才嘎,治療高反很是拿手,他用隨身攜帶的藥品,緊急給遊客治療,同時用對講機呼喚其他隊員前來救援。最終,脫離生命危險的遊客被帶到鄉(xiang) 裏的野生動物保護站做進一步觀察。
“每年都有很多自駕遊客慕名而來,但這種行為(wei) 對長江源頭生態的破壞無法估量,我們(men) 盡可能對其阻攔並勸返。”才嘎說,這幾年,環保誌願隊的成員越來越多,他的兒(er) 子、孫子也加入其中,一台台對講機編織的環保防護網也越來越密。
如今,才嘎已是瑪曲鄉(xiang) 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長江源牧民黨(dang) 員對講機服務站的副站長。在他的帶動下,全鄉(xiang) 300餘(yu) 名黨(dang) 員幹部自發加入服務站,開展送學、送政策、送信息、送通知、送服務等活動,將黨(dang) 的聲音第一時間傳(chuan) 遞給牧區群眾(zhong) 。
在無人區行駛近5個(ge) 小時,我們(men) 終於(yu) 抵達海拔5300米的格拉丹東(dong) 雪山腳下。站在刻有“長江源”“長江第一滴水”字樣的石碑前,才嘎遙望著對麵的冰川:“和我第一次來時相比,冰川的位置後退了不少。不過這些年,後退的速度已經明顯放慢了。”對於(yu) 長江源的一草一木,他如數家珍。
返回的途中,狂風大雪不期而至,天色漸暗,道路濕滑、車行很慢,加上漸漸襲來的高反,記者有些昏昏欲睡。突然,才嘎興(xing) 奮道:“快看,前麵有兩(liang) 隻藏原羚!”記者連忙搖下車窗,遠處,兩(liang) 隻黃色的“精靈”在追逐嬉鬧。才嘎用對講機向前方遊牧點上的隊員通知藏原羚的活動情況……
“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我們(men) 工作的一部分。一旦遇到動物受傷(shang) ,隊員們(men) 會(hui) 為(wei) 它們(men) 提供力所能及的救助。”才嘎告訴記者,現如今,巡護時經常會(hui) 遇到棕熊、岩羊、藏羚羊等野生動物,“這是生態變好的證明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