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格爾木後,車窗外的草地逐漸多了起來,路兩(liang) 邊甚至出現了幾頭駱駝。抵達茶卡鎮休息一晚後,采訪組便前往此次的目的地——莫河駱駝場。
莫河駱駝場位於(yu) 柴達木盆地東(dong) 沿,茶卡鎮以南約18公裏處。這裏,曾是駝鈴聲聲、風沙漫天的古道,如今已發展成為(wei) 集農(nong) 牧業(ye) 、工業(ye) 、旅遊業(ye) 於(yu) 一體(ti) 的現代化企業(ye) 。
莫河駱駝場內(nei) 曆史陳列館、散發著歲月氣息的懷舊建築,仿佛講述著這個(ge) 在駝鈴聲中,孕育無數探路者的搖籃,是如何在交通閉塞的年代闖出一片“天路”。
探路者的使命:紅色記憶中的莫河駱駝場
“莫河”,蒙古語意為(wei) “圓彎角”,這片土地因水豐(feng) 草茂、河流蜿蜒而得名。解放前,這裏曾是茶卡駱駝選育場,主要用於(yu) 馱運茶卡鹽湖的青鹽到西寧等地交易。
1954年,茶卡駱駝選育場被青海省人民政府接管,並更名為(wei) 國營青海省柴達木駱駝場,後演變為(wei) 今天的柴達木農(nong) 墾集團莫河駱駝場。
走進莫河駱駝場青藏駝隊曆史陳列館,記者仿佛穿越回那段崢嶸歲月。館內(nei) 陳列著幾十件國家級文物,每一件都承載著駝工們(men) 的艱辛與(yu) 奉獻。
陳列館館長張存虎深情地講述著駝工們(men) 的故事:“1951年,577名駝工牽著1300峰駱駝,隨十八軍(jun) 西北獨立支隊進藏,曆經千辛萬(wan) 苦,最終完成了進軍(jun) 西藏的偉(wei) 大使命。”
在眾(zhong) 多陳列實物中,記者看到一麵保存完整的五星紅旗。張存虎介紹,這是1951年8月,獨立支隊的戰士和駝工們(men) 一起橫渡通天河、翻越唐古拉山,首次完成進藏運輸任務時第一麵挺進拉薩的五星紅旗。
經過近70年的發展,莫河駱駝場已從(cong) 最初的物資運輸總隊,演變成為(wei) 集農(nong) 作物種植、畜禽養(yang) 殖、經濟林開發利用、鹽湖露天開采、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等產(chan) 業(ye) 於(yu) 一體(ti) 的現代化企業(ye) 。
目前,駱駝場共有土地麵積47.2萬(wan) 畝(mu) ,鹽湖麵積3052.5畝(mu) ,是全國農(nong) 墾百家良種企業(ye) 之一,也是國家級青海駱駝和柴達木絨山羊保護場和原種場。
探路者的延續:三代駝工的堅守銘記
漫步在莫河駱駝場,舊時的建築依舊保留著,低矮的平房、充滿懷舊氣息的職工宿舍、食堂、電影院、禮堂、廣場、學校……帶領采訪組參觀駱駝場的是一位性格內(nei) 向拘謹的小夥(huo) 子——張尚雲(yun) 。
張尚雲(yun) 是個(ge) “駝三代”,自小在莫河駱駝場長大,而長大後也自然而然選擇留在這裏繼續工作,和他一樣選擇留在駝場的“駝三代”並不多。
張尚雲(yun) 的外公馬維雄是甘肅民勤人,1952年來到莫河。1953年11月,跟隨西藏運輸總隊執行運糧援藏任務,保障西藏軍(jun) 民物資供應。
可惜的是,張尚雲(yun) 記事時,外公早已因工受傷(shang) 退休,回了甘肅武威市民勤縣,而張尚雲(yun) 跟隨父母生活在莫河駱駝場。因此,關(guan) 於(yu) 駝隊和外公的事,大部分是從(cong) 老一輩馱工那裏聽來的。
“聽說當時駝隊裏有個(ge) 順口溜:出謀定計孫兆存,膽大心細馬維雄。”這段順口溜和莫河駱駝場曆史陳列館展櫃裏外公的名字是他對於(yu) 外公英雄歲月的全部了解。
在“駝三代”當中,今年50多歲的張尚雲(yun) 算是年長的一位。所以,他從(cong) 老駝工們(men) 那裏聽說的故事也較為(wei) 全麵。
在那個(ge) 物資匱乏、通訊簡陋的年代,駝工們(men) 需要牽著駱駝、帶著物資,闖戈壁、過草地、蹚沼澤、翻雪山,忍受寒風雪暴,還要時不時留意野獸(shou) 匪盜。
有個(ge) 已經去世很多年的老駝工曾跟張尚雲(yun) 說過,那時每天早上醒來,隊長都會(hui) 清點一下人數,不是怕誰跑了,而是看誰犧牲了。
出一次任務不亞(ya) 於(yu) 闖一趟鬼門關(guan) ,每次出任務駝工們(men) 都會(hui) 跟家裏的妻兒(er) 仔細囑咐,生怕這一別就是永別。
探路者的信念:駝鈴聲中的敬仰與(yu) 傳(chuan) 承
“我記得,以前有位老駝工是專(zhuan) 門負責‘善後’工作,就是跟在隊伍後麵,安置犧牲的駝工。”張尚雲(yun) 麵露感慨,回憶著老馱工的話。
犧牲的一部分駝工能帶回來,讓家人處理後事,但很大一部分犧牲者由於(yu) 種種原因隻能就地找個(ge) 好地方安葬。
他至今記得那名老駝工捶著胸口不住歎息,他那時看見路邊的土堆都哀慟不已,生怕裏麵安葬著他的戰友。
那時的張尚雲(yun) 並不明白老駝工眼神中的哀傷(shang) ,畢竟他也隻是個(ge) 在駱駝場子弟學校上學的孩子。
但有些東(dong) 西、有些精神,其實並不需要理解。成年後的張尚雲(yun) 留在駝場成為(wei) 一名駝場職工,問及緣由,張尚雲(yun) 隻是說:“有人需要記住,記住這個(ge) 地方的渺小與(yu) 偉(wei) 大。”
采訪的最後,張尚雲(yun) 帶記者來到了駝場,他看著一隻前陣子剛出生的小駱駝,又望向遠方一望無際的戈壁草原。
“很難想象,那些年他們(men) 是怎麽(me) 牽著駱駝,翻山越嶺運送物資的。每當我想起那些故事,心中就充滿了對先輩的敬仰。”張尚雲(yun) 的眼神變得深邃,仿佛穿越了歲月的長河。
記者不由地想象著那些畫麵:駱駝隊在廣袤的草原、荒蕪的戈壁灘、素白的雪地、泥濘的沼澤中緩緩前行,駝鈴聲聲,悠揚而深遠,如同古老的詩篇,訴說著這片土地的傳(chuan) 奇與(yu) 滄桑。他們(men) 的身影在夕陽下拉長,與(yu) 大地融為(wei) 一體(ti) ,構成一幅壯麗(li) 而又艱辛的畫麵。西藏日報青海日報青藏線聯合報道組(記者:德吉央宗 彭婧 張多鈞 張曉明 黃誌武 薛瑩 吳占雲(yun) 索朗多拉)
記者手記
在遼闊的柴達木盆地東(dong) 沿,記者一行踏入了曆史悠久的莫河駱駝場。這裏曾是駝鈴聲聲、風沙漫天的古道,如今已轉型為(wei) 集農(nong) 牧業(ye) 、工業(ye) 、旅遊業(ye) 於(yu) 一體(ti) 的現代化企業(ye) 。駱駝場內(nei) ,曆史陳列館中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駝工們(men) 的艱辛與(yu) 奉獻,令人動容。張尚雲(yun) ,這位“駝三代”職工,深情地講述著先輩們(men) 的英勇事跡,他們(men) 曾牽著駱駝翻山越嶺,完成進軍(jun) 西藏的偉(wei) 大使命。行走在駝場,記者感受到歲月的痕跡與(yu) 變遷。那些低矮的平房、懷舊的職工宿舍,無不訴說著往日的故事。看到新生的小駱駝在草地上嬉戲,記者心中不禁湧起對這片土地深深的敬意,這片承載了無數駝工夢想與(yu) 奉獻的土地,如今正煥發著新的生機與(yu) 活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