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成功完成了一例微創前路齒狀突骨折複位固定手術,患者二日後出院,這是西藏實施的首例微創高位頸椎骨折固定手術。
10月28日,一陣急促的救護車警報劃破了夜晚的寧靜。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急診接收了一名由江孜縣人民醫院轉運來的63歲藏族女患者。由於(yu) 患者在家中癲癇突然發作,摔倒在地,蘇醒後自覺頸部疼痛伴活動受限,被送往醫院就醫。完善檢查後診斷為(wei) 樞椎齒狀突骨折,收住骨科住院部。
齒狀突是上頸椎關(guan) 節重要的結構,主要保持寰樞關(guan) 節穩定,對頸椎旋轉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齒狀突骨折分為(wei) 三種類型,其中I型、III型這兩(liang) 種常采用非手術治療便可獲得較好療效,隻有II型骨折因其骨不連概率高,通常需要手術治療才能獲得更好的預後。不幸的是,這名患者恰恰就是齒狀突II型骨折。
第十批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專(zhuan) 家北京協和醫院蔡思逸主任、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骨科脊柱組彭超主任醫師及洛絨赤乃副主任醫師對這名患者高度重視,共同商討治療方案。患者手術指征明確,手術方案的選擇卻讓各位專(zhuan) 家陷入了討論。
對於(yu) 齒狀突骨折的手術方式,國內(nei) 多數醫院更多選擇的是經後路行寰樞椎融合,後路手術具有操作難度小、適應症廣的優(you) 點,但會(hui) 嚴(yan) 重影響頸椎活動度,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因此,經過多次協商、探討,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骨科選擇創傷(shang) 更小、康複時間更短、頸椎活動功能損傷(shang) 更小的經前路螺釘固定術。
蔡思逸教授講解手術計劃
11月1日,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骨科脊柱組團隊在蔡思逸主任帶領下,在C臂機實時透視下,按照計劃順利完成了經前路微創樞椎齒狀突骨折固定手術。
蔡思逸主任(左一)、洛絨赤乃副主任醫師(右一)做術前準備
“其實這次手術的成功也得益於(yu) 前期院領導、醫務處、骨科同仁們(men) 的大力支持,準備工作有條不紊。在手術中,麻醉科、手術室積極協助,過程十分順利。”蔡思逸教授表示。
術中情況。左下為(wei) 蔡思逸主任,右下為(wei) 彭超主任醫師,右二為(wei) 洛絨赤乃副主任醫師。
術後第1天,該患者已能佩戴頸托獨自步行、上衛生間,複查X片、CT可見齒狀突骨折位置良好、內(nei) 固定位置可靠。術後第3天順利出院。
患者術後步行
專(zhuan) 家介紹,齒狀突骨折占所有急性頸椎骨折的10%~20%,其中II型是最常見的類型。人口分布呈雙峰型,高峰出現在成年早期和老年。齒狀突骨折如果恢複不佳,可能導致長期疼痛以及頸椎活動受限,甚至導致患者癱瘓。前路微創固定手術雖然對手術團隊治療能力要求較高,但創傷(shang) 小,患者恢複快,更重要的是可保留第一頸椎和第二頸椎間的活動能力。
“未來,我們(men) 在‘組團式’援藏專(zhuan) 家的指導下,在醫院領導的支持下,我們(men) 將開展更多有利於(yu) 患者的新技術為(wei) 西藏地區的老百姓服務,推動西藏醫療事業(ye) 發展。”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骨科馬小剛主任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