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拉,藏語“高原上的山”。它是長江的源頭,薑根迪如冰川晶瑩剔透。它是自古以來的交通要道,絲(si) 綢之路、茶馬古道、唐蕃古道都在這裏通行。
但是,當采訪車駛入海拔4700米的西藏那曲安多縣,我們(men) 被告知,土地還沒到封凍期,車輛進不了唐古拉。
所幸,縣中心城市廣場有一座“唐古拉陳列館”引起了我們(men) 的注意。
青藏高原名山眾(zhong) 多,為(wei) 什麽(me) 單獨為(wei) 唐古拉建一座館?
青藏高原的“超級山脈”
當地人說,唐古拉是青藏高原的“超級山脈”。我們(men) 看了展館裏的一幅“青藏高原山脈圖”就知道了緣由:南部印度大陸和北部歐亞(ya) 大陸兩(liang) 大板塊衝(chong) 撞而形成的唐古拉山脈,橫臥在青藏高原中部,東(dong) 西長500餘(yu) 公裏,山體(ti) 寬約150公裏,平均海拔在5500—6000米,是青藏高原腹心地區的最高山脈,也是太平洋水係和印度洋水係的分水嶺。中國科學院丁林院士曾把唐古拉稱為(wei) “青藏高原的脊柱”。
除了擁有眾(zhong) 多的山峰,唐古拉山脈從(cong) 西向東(dong) 至少還存在30多個(ge) 山口通道。這些山口在曆史上聯通新疆、甘青、四川、西藏等地域,對政治、經濟、文化、軍(jun) 事往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民族交流、交融的見證。即使現在,有些山口還是牧民們(men) 遊牧轉場、采鹽馱運的通道。
展館裏有一座等比例複原的安多縣強瑪鎮布塔雄曲石構墓葬可以作證。經專(zhuan) 家認定,墓葬的年代約為(wei) 春秋戰國時期(距今約2500—2800年),出土的青銅器和陶器很可能來自川西。
大江大河的“生命之源”
唐古拉的雪山和冰川孕育了長江、怒江、瀾滄江。在安多唐古拉陳列館,我們(men) 看到複原的“長江第一滴水”的場景,薑根迪如冰川晶瑩剔透,滴水匯聚成江河。
水,孕育了生命。在唐古拉山寬廣的山幅之間,分布著眾(zhong) 多的河穀和湖盆草壩,有著各種高原植物、動物,即便是高海拔也生機盎然。它們(men) 不但涵養(yang) 了水源,淨化了空氣、也保護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如今,生態保護的理念已經深深植入了高原人的腦海,成為(wei) 一種新的“高原文化”。
那麽(me) ,唐古拉是什麽(me) 時候被發現是長江之源的?
展館中介紹,距今2000多年的《禹貢》是中國第一部地理著作,書(shu) 中認為(wei) 岷江是長江的正源,這被認為(wei) 是關(guan) 於(yu) 長江源頭的最早記錄;這個(ge) 認識一直延續到明代中葉,地理學家徐霞客經過實地考察,認為(wei) 金沙江才是長江的源頭;然後到清朝康熙年間,進一步將長江源頭由金沙江上溯到木魯烏(wu) 蘇(通天河)一帶;解放後,則是以尕爾曲為(wei) 通天河,視為(wei) 長江正源……1978年1月13日,新華社向全世界通告了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科考成果:長江源頭在唐古拉山脈主峰格拉丹東(dong) 雪山西南側(ce) ,全長6300餘(yu) 公裏。
自古以來對長江源的探尋,積澱著對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精神追求。探源,就是尋根。中華民族在不斷探源中,尋找人與(yu) 自然、人與(yu) 世界、人與(yu) 人的生命之源、文化之源、精神之源。
征服自然的“天路廊道”
陳列館最打動人的,是講述當代人在唐古拉征服自然的故事,特別是展館生動展示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築夢在高原”的偉(wei) 大實踐。
安多是青藏陸路大動脈和西藏的“北大門”,公路、油氣、光纜、鐵路、電力五條生命線縱貫全縣,在唐古拉山兩(liang) 側(ce) 形成走廊地帶,可以形象地稱之為(wei) “天路廊道”……在展廳內(nei) ,我們(men) 深刻感受到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天路如何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點到線,再從(cong) 線到廊道的感人至深、波瀾壯闊的建設曆程。
我們(men) 在這裏還看到了浙江的陳金水,特別驚喜。一張1996年6月13日的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著《唐古拉山上的風雲(yun) 赤子——記敬業(ye) 創業(ye) 的氣象人陳金水》的文章。
1956年,21歲的陳金水從(cong) 北京氣象學校畢業(ye) 。血氣方剛的他在誌願書(shu) 上寫(xie) 下了“到艱苦的西藏去”的誓言。他三次進藏,一幹就是33年。1965年9月,陳金水克服高寒缺氧,在那曲安多海拔4802米的山坡上搭起兩(liang) 頂帳篷,建起了那曲安多氣象站。他把一生最美好的時光獻給了高原氣象事業(ye) ,填補了中國氣象工作在高海拔地區的多項科研空白。1996年,陳金水被評為(wei) “全國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
那曲人民沒有忘記陳金水。不僅(jin) 把陳金水1978年在安多氣象站打的井叫作“金水井”,還在安多唐古拉陳列館有專(zhuan) 門的陳金水介紹。
看完展覽,我們(men) 明白了為(wei) 什麽(me) 在名山大川眾(zhong) 多的青藏高原,要專(zhuan) 門為(wei) 唐古拉建一座陳列館。因為(wei) 唐古拉有著各民族共同的精神源泉,也見證了中華民族自古交融、團結奮鬥的曆史。(記者:趙書(shu) 彬 萬(wan) 靖 浙江日報潮新聞記者:溫浩傑 施涵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