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旦老師正在吹奏鷹笛。
次旦老師在春晚後台。
鷹笛是來自於(yu) 大自然的樂(le) 器,吹奏出的每個(ge) 音符蘊含了大自然的靈性。笛聲如同在天空中任意翱翔的雄鷹,高亢且空靈,似乎在訴說著千年的傳(chuan) 奇。今年74歲的次旦,是國家一級演奏員,也是自治區級藏族鷹笛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次旦老師從(cong) 小和鷹笛結下了不解之緣,並立誌要將藏族鷹笛藝術發揚光大。如今,退休在家的次旦老師依舊奔忙在傳(chuan) 播藏族鷹笛藝術的工作中,為(wei) 傳(chuan) 承“非遺”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赴京學藝 專(zhuan) 心學習(xi) 竹笛演奏
在一個(ge) 陽光明媚的午後,我們(men) 初次見到次旦老師,很快便從(cong) 他的語言和肢體(ti) 動作中感受到了濃厚的藝術氣息。讓人倍感親(qin) 切的同時,也被他身上的儒雅氣質和淵博學識所吸引。剛一坐下,隻見他翼翼地將一個(ge) 布袋小心放在身旁,偶爾會(hui) 輕撫袋內(nei) 的物品。後來才知道,裏麵裝著他視若珍寶的鷹笛,也裝著他為(wei) 之奮鬥的追求與(yu) 夢想。
交談中,時間仿佛回到了1963年。當時年僅(jin) 13歲的次旦由國家民委招生,被保送到北京的中央民族學院,開始係統學習(xi) 民族器樂(le) 專(zhuan) 業(ye) ,專(zhuan) 攻竹笛演奏,從(cong) 此走上了藝術之路。“我們(men) 一起去北京學習(xi) 的共有24人,當時大家年紀還小,不知道去北京學習(xi) 意味著什麽(me) ,後來才慢慢了解到我們(men) 身上承擔著藏族民族器樂(le) 的傳(chuan) 承與(yu) 推廣的責任,所以大家都很刻苦地學習(xi) 和訓練。”次旦說。
1970年,次旦學業(ye) 有成,回到西藏,成為(wei) 一名專(zhuan) 業(ye) 的竹笛演奏員,先後在西藏自治區話劇團、西藏自治區歌舞團工作,也隨團前往22個(ge) 國家巡回演出。日複一日的練習(xi) 和演出,讓次旦逐漸成為(wei) 區內(nei) 竹笛演奏的佼佼者,但他心中始終掛念著那些逐漸失傳(chuan) 了的民族樂(le) 器,鷹笛就是其中之一。“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工作越久這種想法就越強烈,於(yu) 是我開始尋找一些小時候聽過但沒見過的樂(le) 器,最想找到的就是鷹笛。”次旦說。
材料難尋 意外得到三根鷹翅骨
相關(guan) 文獻記載,鷹笛至少有1300多年的曆史,是用鷹翅骨製作而成的珍貴樂(le) 器。但這種鷹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禁止獵殺,隻有牧民在放牧時偶爾能拾到一些凍死或病死的鷹骨。次旦告訴記者:“傳(chuan) 說,雄鷹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會(hui) 勇敢地朝著太陽飛去,直至化為(wei) 灰燼,這也從(cong) 側(ce) 麵說明了鷹笛的材料很難找到。”
盡管如此,次旦仍然一直懷揣尋找和製作鷹笛的夢想。他一邊工作一邊打聽,但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原材料,“其實當時我也挺沮喪(sang) 的,花了這麽(me) 多的時間和精力,不僅(jin) 沒有找到適合的材料,連真正的鷹笛也沒見過。”次旦說。
時間一晃來到1986年,機緣巧合,次旦得到了三根非常珍貴的鷹翅骨。說起第一次見到鷹翅骨的情形,次旦至今非常激動。“因為(wei) 我沒見過藏族鷹笛,也不敢貿然動手加工製作,所以這三根鷹翅骨就在我手裏保存了近十年,一直沒有被做成真正的鷹笛。”次旦說。
精心製作 終讓鷹笛奏響旋律
在近十年的時間裏,次旦每次看到收藏的三根鷹翅骨,心裏不免有些遺憾。“那個(ge) 時候,我覺得都找到了鷹翅骨,但做不成鷹笛就沒有任何意義(yi) 。”直到1992年,次旦隨隊前往青海演出時,在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文工團的一名笛子演奏員手中,看到了一支豎吹的自製鷹笛。這支鷹笛僅(jin) 有20到30厘米那麽(me) 長、手指那麽(me) 粗。“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鷹笛,盡管用它隻能吹奏一些旋律簡單的牧歌,製作工藝也比較簡陋,但我知道了鷹笛的模樣和吹奏的方式,心裏一下就有底了。”次旦說。
1997年,次旦出國演出前路過北京,找到了時任中央民族樂(le) 團首席笛子演奏家寧保生,請他幫忙製作鷹笛。“當時,我把鷹笛的模型和圖紙都拿給寧老師看,他也特別感興(xing) 趣,我們(men) 研究了很久,但還是不敢直接在骨頭上加工製作。”次旦說,“後來我們(men) 找了一些與(yu) 骨頭粗細、長度差不多的竹子,先嚐試用竹子做一個(ge) 豎笛,確定能吹響後才開始在骨頭上挖孔。”最終,三根鷹翅骨被製作成了三件樂(le) 器,但隻有一件成功製成了鷹笛,這也成為(wei) 了西藏第一支真正用於(yu) 專(zhuan) 業(ye) 演奏的六孔小D調藏族鷹笛。
次旦介紹,2020年,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主要領導對“藏族鷹笛藝術”給予了高度重視和關(guan) 心,在那曲市嘉黎縣委、縣政府的大力幫助下,找到了寶貴的45根雄鷹翅骨。“當時,我們(men) 帶著精選的38支鷹翅骨,在杭州專(zhuan) 業(ye) 樂(le) 器製作大師的指導下,成功製成了用於(yu) 專(zhuan) 業(ye) 演奏樂(le) 團使用的各種有調的鷹笛,為(wei) 更好地傳(chuan) 承和培養(yang) 更多的鷹笛演奏人才,尤其是為(wei) ‘藏族鷹笛藝術’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次旦說。
登上春晚 鷹笛演奏綻放文化自信
近年來,在次旦與(yu) 眾(zhong) 多文藝工作者的努力下,以鷹笛為(wei) 代表的西藏傳(chuan) 統樂(le) 器,受到了與(yu) 其他眾(zhong) 多民族樂(le) 器同等的關(guan) 注。2024年,作為(wei) 自治區級藏族鷹笛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次旦在春晚的舞台上演奏鷹笛,為(wei) 《格薩爾》和最後的大合唱部分伴奏,展示了鷹笛的獨特魅力。“接到春晚導演組的邀約時,我特別高興(xing) ,這可是春晚呀!我能在春晚的舞台上讓全國觀眾(zhong) 聽到鷹笛的聲音,真的覺得很自豪。”談起當時,次旦依然難掩激動。
對於(yu) 次旦來說,籌備春晚的那段時間很難忘懷。為(wei) 了讓演出達到最好的效果,次旦與(yu) 多個(ge) 民族的演員一起認真排練,精益求精、反複磨煉。“大家一起排練,休息時偶爾會(hui) 閑聊,討論自己民族的特色樂(le) 器和舞蹈等,由於(yu) 主要演員大都來自西藏、新疆、內(nei) 蒙古地區,都是草原上的民族,所以共同話題很多。草原上的民族大多有雄鷹崇拜的民族文化,大家都說這是第一次見到鷹笛,都很喜歡。”排練間隙,每當次旦吹起鷹笛,同台的演員們(men) 就會(hui) 圍過來,紛紛沉醉在鷹笛那空靈清澈、高遠悠揚的曲調中。次旦說:“對我來說,能夠帶著西藏民族樂(le) 器登上春晚,讓鷹笛的聲音傳(chuan) 遍全國、全世界,這是值得我珍藏一生的回憶,也激勵著我繼續努力傳(chuan) 承發揚藏族鷹笛藝術。”
時光流轉回這個(ge) 明媚的午後,一番暢談過後,次旦鄭重地從(cong) 布袋裏拿出那支鷹笛,他一層一層地掀開包裝,五六層後鷹笛才漸漸露出了真容。它長約20厘米,有6個(ge) 笛孔,笛尾還掛著綠鬆石的吊墜,笛身在陽光下閃爍著晶瑩的光芒。“它在我身邊有二十幾年了,陪著我去過很多地方演出,也把高原的聲音帶到了世界各地,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了鷹笛的魅力。”次旦感慨地說,“我一直有三個(ge) 願望,想製作藏族鷹笛、藏族豎笛和藏族陶笛。如今已經實現了其中兩(liang) 個(ge) ,隻有藏族陶笛仍在摸索當中,但我有信心一定能製作出真正符合西藏傳(chuan) 統工藝的陶笛,讓這些瀕臨(lin) 失傳(chuan) 的西藏民族樂(le) 器再次發出最美的樂(le) 聲。”說罷,次旦優(you) 雅地吹響鷹笛,笛聲高亢而明亮,帶著曆史和自然的厚重穿過悠悠歲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