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9日從(cong) 西藏自治區消防救援總隊召開的新聞發布會(hui) 了解到,自1984年布達拉宮消防班組建以來,世界文化遺產(chan) ——布達拉宮已保持40年“零火災”紀錄。
10月30日,布達拉宮管理處工作人員開展例行“潑甜牆”,對外牆進行粉刷。新華社記者旦增尼瑪曲珠 攝
布達拉宮始建於(yu) 公元7世紀,建築麵積約13萬(wan) 平方米,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40年來,布達拉宮消防救援力量在擁有千餘(yu) 個(ge) 房間、近萬(wan) 盞酥油燈的古建築中,每日開展常態化巡查,創造了“零火災”的紀錄。
“針對宮殿內(nei) 不便使用水滅火的特殊情況,我們(men) 采用六氟丙烷氣體(ti) 滅火器。”布達拉宮消防救援大隊大隊長羅布次仁介紹,它能針對不同應用場景最大限度保護文物安全。
精準管理是布達拉宮保持“零火災”紀錄的秘訣之一。例如,布達拉宮消防救援大隊對殿內(nei) 燈芯數量、間距進行精細化管理,研發“布宮消防水帶背包和執勤服”、建立3D沙盤等,定期開展推演,多管齊下預防火災。信教群眾(zhong) 近年也將“手持明火酥油燈”朝拜轉變為(wei) “向燈池添加酥油”的方式,與(yu) 消防隊共同守護布達拉宮。
預防文物古建火災,始終是西藏消防的“第一課題”。作為(wei) 全國文物重鎮,西藏有各類文物保護單位2373處,寺廟文物古建平均曆史約800年、最早距今2000餘(yu) 年。
11月29日,遊客在西藏拉薩大昭寺前留念,其身後的煨桑爐設有煙筒和鋼製攔火門。新華社記者魏冠宇 攝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以政策法規和技術規範守護雪域文物古建,先後修訂實施《文物保護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辦法》、出台國內(nei) 首部古建築消防管理地方標準,拉薩市還推廣了寺廟消防安全七項新措施等先進經驗。
“西藏文物、宗教和消防部門已形成會(hui) 商、執法、督查的多元聯動治理格局。”西藏自治區消防救援總隊防火監督處處長胡景川介紹說。目前,西藏有312家寺廟在文物古建外設置供燈房,309家寺廟在室內(nei) 使用電子酥油燈,不少寺廟為(wei) 煨桑爐增設鋼製攔火門、防護堤,防止飛火逸出。駐寺幹部、僧尼、電工等組成閉環自防體(ti) 係,白天分區巡查、夜間集中檢查、及時督改隱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