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機艙海拔5305米!我國和全球已建成投產(chan) 風電項目的最高紀錄再度刷新。
在藏東(dong) 人跡罕至的高原山區,20架銀白色的風車迎風旋轉,一組95米長的葉片每轉動一圈,就能發出9.5度電!
這座風電場位於(yu) 西藏八宿縣平均海拔5050米處,由大唐西藏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昌都市康電清潔能源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自10月31日投產(chan) 以來,截至12月10日8時,它已累計發電超2242萬(wan) 千瓦時。
“過去縣城經常停電,近年來供電越來越穩定。”風電場運維技術員洛鬆澤仁就是八宿縣人,他記憶中家家戶戶要準備油燈的場景,如今已不複存在。
這座年發電量達2.23億(yi) 千瓦時的風電場,可滿足約23萬(wan) 人全年生活用電。項目負責人徐其多介紹,產(chan) 生的電能並入昌都片區電網,大部分本地消納,保供當地電力需求。
“這20架風車,每年可節約標煤約7.31萬(wan) 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8.28萬(wan) 噸。”中國人民大學生態環境學院教授石磊說。
海拔3500米至5500米的地帶被稱為(wei) 超高海拔地區,這裏是風能資源的“富礦”。
據估算,西藏風能資源在7米/秒以上的區域約占全區麵積30%,主要分布在海拔4800米以上高山地區,技術可開發量約1.8億(yi) 千瓦。八宿風電場周邊的邦達草原,曾被測得38米/秒的瞬時風速,等效於(yu) 13級大風。
西藏清潔能源發電量占比超99%,居全國第一;但其中水電、光電分別約占五成和四成,風電目前尚不足一成。
然而在這裏“向風要電”,對技術和設備提出更高要求:空氣密度過低會(hui) 引起機組失速,低氣壓會(hui) 降低電氣絕緣性能,高紫外線會(hui) 加速部件老化,高湍流、風速風向變化大不易評估……
讓風電穩穩挺進超高海拔地區,靠什麽(me) ?答案是技術創新。
八宿風電場這批“高原風車”單機容量為(wei) 5兆瓦,是業(ye) 內(nei) 在超高海拔地區使用的最大值。這20台雙饋型風力發電機組正是“高原定製”,由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針對高海拔、高寒地區特點設計研發,能在強紫外線、高雷暴頻次、頻繁降雪的極端環境中保障電氣安全。
而日常運維這些巨大風車,僅(jin) 需8至10人。
在距離風電場1小時車程的中控室,電場運維實現高度智能化。通過屏幕,洛鬆澤仁可實時監測所有風機的瞬時風速、瞬時發電功率和累計發電量;點擊單台風機詳情,葉輪轉速、發電機轉速、風向、機艙角度等參數一目了然。
“發展風電形成的多能互補格局,可以彌補西藏枯水季水電不足、夜間光電缺失形成的空白。”石磊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