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第二天早上,次仁紮西吃到了熟悉的糌粑。
1月7日,西藏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家住定日縣曲洛鄉(xiang) 左措村的次仁紮西,地震後一直忙著安置父母、卸運物資、清理廢墟,一天下來沒怎麽(me) 顧得上吃飯。
次日天亮時,當地工作人員走進帳篷,發放了糌粑、酥油茶、蘿卜等。
次仁紮西拿起碗,放上糌粑,倒上酥油茶,快速捏出一個(ge) 團團放進嘴裏,臉上浮現出滿意的表情。“還是那個(ge) 味道,這個(ge) 東(dong) 西吃得慣,能頂飽。”次仁紮西說。
“吃飯是抗震救災的大事,應急處置期間,我們(men) 準備了方便麵、麵包等應急食品,也能供應麵條等熱飯。後來考慮到當地群眾(zhong) 的飲食習(xi) 慣,調運來糌粑、酥油等特色食物。”定日縣縣長紮西頓珠說。
“要把工作做得更細一些”,是黨(dang) 中央對西藏定日抗震救災工作的明確要求。現在抗震救災工作處在關(guan) 鍵階段,各方正把工作做得更實一點、更細一些,千方百計、用心用情保障受災群眾(zhong) 基本生活。
地震災區位於(yu) 高原高寒地區,正值冬季,住得溫暖至關(guan) 重要。
10日16時許,在受災最嚴(yan) 重的村莊之一古榮村,第一批群眾(zhong) 抱起被褥、床墊,入住活動板房。“地震發生後,政府很快就給我們(men) 發了各類物資,沒想到能那麽(me) 快搬進板房,有房子肯定住得更舒服。”村民卓瑪次仁說。
如何更快入住?據悉,首批活動板房整體(ti) 結構設計多采用折疊式,“這種板房節約耐用、裝卸方便,加上我們(men) 施工人員密切配合,最快時能夠8分鍾搭建好一間活動板房。”中國安能現場負責人吳坤說。
如何讓群眾(zhong) 住得舒心?記者在多處安置點了解到,板房自帶防盜門和防盜塑鋼窗,兩(liang) 窗相對、通風明亮,密封保溫;內(nei) 置多種型號的插座和照明燈,接通外部電力後即可入住。安置點內(nei) 還設計了住宿洗漱、就醫學習(xi) 等功能區。
如何讓物資保障更符合群眾(zhong) 需要?記者在震中多個(ge) 安置點看到,目前保障群眾(zhong) 基本生活的食品、取暖的火爐等物資已全麵發放,一些安置點還發放了婦女衛生用品、嬰幼兒(er) 用品和兒(er) 童衣物等。有幹部表示,將繼續關(guan) 注婦女、兒(er) 童和老人的個(ge) 性化需要。
電力保障、群眾(zhong) 用藥和心理疏導關(guan) 乎災區群眾(zhong) 在應急狀態下的生活質量。
如何做好電力保障?電力保障人員嘎瑪旦增穿梭在藍色帳篷間,安裝、調試照明設備,一個(ge) 個(ge) 臨(lin) 時安置點用上了電,夜晚有了光明。到11日下午,地震災區所有安置點的帳篷和建成的板房,無一遺漏均得到了穩定的電力保障。
如何保障群眾(zhong) 用藥?在定日縣塘仁村臨(lin) 時醫療點的帳篷裏,正在整理藥品的駐點醫生次卓瑪告訴記者,現在許多村裏的安置點都有包村醫生,可以及時診治災區群眾(zhong) 的常見疾病。“災後防大疫。當前是冬季,要防範上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國家衛健委派駐專(zhuan) 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說,“目前安置點上藥品充足,因災受傷(shang) 的群眾(zhong) 都得到了妥善的救治。”
如何進行災區群眾(zhong) 心理疏導?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應急心理研究隊組織全村兒(er) 童開設心理疏導和美術畫畫等課程,同時應急隊深入此次地震遇難家庭,精心開展心理疏導工作等。
工作做到細微處、服務做到心坎上。行走在災區,時常能遇見類似暖心的場景——
在措果鄉(xiang) 野江村,“火爐不要離床太近”“不要臥床吸煙”,安置點內(nei) 用火用電需求大,拉薩消防支隊特勤大隊將消防宣傳(chuan) 課堂開進了安置點,並設置起微型消防站。
災區的牲畜有了保障。記者看到救災物資還包括一捆捆牧草,一頭頭小犛牛圍著牧草堆,肚子吃得圓鼓鼓的,不時發出“哞哞”的叫聲。
由共青團西藏自治區委員會(hui) 試點開辦的“青青兒(er) 童樂(le) 園”開園,少年兒(er) 童在部隊官兵、誌願者的陪伴下,一起玩蘿卜蹲、丟(diu) 沙包等趣味遊戲。
……
“落實好‘要把工作做得更細一些’的指示要求,我們(men) 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災工作。”定日縣縣長紮西頓珠說,“從(cong) 小處著眼,從(cong) 細節入手,我們(men) 想深一層,多做一些,災區群眾(zhong) 的安置生活就能更舒適一些,心裏就更安定一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