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古榮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次仁平措不用再鑽進帳篷,數一數村民蓋了多少層棉被了。
定日縣古榮村,是西藏定日6.8級地震受災最嚴(yan) 重的村莊之一。10日這天,全村20戶107名受災群眾(zhong) ,抱起被褥、床墊住進活動板房,成為(wei) 此次地震中首批入住板房的受災群眾(zhong) 。
當晚,活動板房裏,亮起了燈光。次仁平措揪著的心,稍微放鬆了些,“每個(ge) 板房有18平方米,可以住四五個(ge) 人,我們(men) 配備了折疊床、桌子、爐子,也通上了電,爭(zheng) 取讓村民們(men) 更有保障地度過這個(ge) 寒冷的冬天。”
震區位於(yu) 珠穆朗瑪峰腳下,海拔四千多米。當前正值隆冬時節,這裏空氣稀薄、低溫嚴(yan) 寒,禦寒保暖成為(wei) 這次抗震救災工作的重中之重。
“確保受災群眾(zhong) 溫暖過冬”,是黨(dang) 中央對西藏定日抗震救災工作的明確要求。地震發生以來,各方用心用情保障受災群眾(zhong) 基本生活,多措並舉(ju) 、全力以赴確保群眾(zhong) 溫暖過冬。
從(cong) 帳篷到板房,更多受災群眾(zhong) 正搬進相對溫暖的住處。
10日,400套活動板房在拉孜縣曲下鎮開建;11日,薩迦縣麻布加鄉(xiang) 首個(ge) 活動板房開建……連日來,震區不斷有活動板房開工建設。
記者看到,這一批批折疊箱房為(wei) 整體(ti) 結構設計,所有拚接處采用咬合式設計,密封保溫性能好,能實現一級防火、抗震、防風、防漏雨。
“給每戶分兩(liang) 套板房,再加上之前的帳篷,每家有3個(ge) 住處,基本實現了帳篷放物資、板房住人。我們(men) 還給村民更換了體(ti) 積更大、散熱更好的爐子,配備了牛糞、羊糞,溫暖過冬基本沒問題。”定結縣郭加鄉(xiang) 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鄉(xiang) 長米瑪次仁說。
從(cong) 不通電到全覆蓋,受災群眾(zhong) 用上了更穩定的電力。
11日下午,隨著震中定日縣措果鄉(xiang) 塘仁村分散安置點的臨(lin) 時發動機被卸下,至此,震中區域安置點全部接通市電。
“除接通受災群眾(zhong) 集中安置帳篷外,我們(men) 陸續接通了不斷新增的分散安置帳篷、新建板房、各個(ge) 救援單位的作業(ye) 點、就醫點以及公共設施。”正在震中搶險的國網西藏電力有限公司一線負責人說。
電來了,網也通了。截至11日晚,定日縣古榮村、定結縣乃村等多個(ge) 臨(lin) 時安置點,村民們(men) 看上了網絡電視。在古榮村的活動板房還實現了Wi-Fi全覆蓋。孩子們(men) 圍坐一起,紛紛要求播放電影。
住得溫暖,也要吃得安心。記者在多個(ge) 受災點看到,政府發放的物資早已從(cong) 最初的方便麵、麵包等應急食品,變成了米麵油、牛羊肉和蔬菜等日常食物。
“隨著安置工作的推進,受災群眾(zhong) 對生活的需求出現了新變化,考慮到當地群眾(zhong) 的飲食習(xi) 慣,我們(men) 送去了鹽巴、茶葉、酥油和牛羊肉,更好地保障受災群眾(zhong) 的基本生活。”定結縣委書(shu) 記陶明君說。
定日縣縣域平均海拔4500米,讓受災群眾(zhong) 頓頓吃上熱乎飯菜並不容易。在定日縣措果鄉(xiang) 的安置帳篷裏,記者看到,村民們(men) 已經用上了新式的高原炊具,可以克服氣壓低、水的沸點低等問題。
確保受災群眾(zhong) 溫暖過冬,更多力量正在匯集: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hui) 辦公室、應急管理部迅速向災區調撥棉帳篷、棉衣被、折疊床等4.2萬(wan) 件中央救災物資;相關(guan) 地方商務主管部門調運電熱毯、取暖爐、棉被、棉衣、毛毯等物資7.3萬(wan) 件;愛心企業(ye) 、基金會(hui) 等向災區援助禦寒保暖物資、老人兒(er) 童用品等35萬(wan) 件救災物資……
信心與(yu) 希望,正在雪域高原匯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