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旺加(右)和普瓊達瓦正在搭建帳篷。文/記者 次吉 德吉曲宗 圖/記者 次吉
1月13日,拉孜縣芒普鄉(xiang) ,4名身穿迷彩大衣的青年,正在救災物資間穿梭,稚嫩的臉上帶著與(yu) 年齡不相符的沉穩與(yu) 堅毅。
來自日喀則市江孜縣的次仁加措,雖然年僅(jin) 23歲,眼神中透露出一種不容置疑的堅定。他一邊熟練地搭著帳篷,一邊說:“我們(men) 是軍(jun) 人,哪怕退伍了,這份責任也永遠在肩上。”一旁,普瓊達瓦正在卸載著救援物資,汗水從(cong) 他的額頭滑落到塵土中。次仁旺加和邊巴紮西則在一旁協助搭建帳篷。他們(men) 的雙手早已磨出了紅印,但手中的活卻一刻也沒有停下。
“地震當天,我們(men) 就在微信群裏商量要不要去震區支援。”1月7日,次仁加措在微信群裏發起號召,三名退伍老兵響應。當日15時,他們(men) 從(cong) 江孜縣出發,考慮到當時貿然行動可能給救援交通帶來不便。經過商量,四人決(jue) 定一路搭乘過往車輛前往定日。
“可能是因為(wei) 我們(men) 穿著迷彩服,也有可能是因為(wei) 當時是特殊時期,過往的駕駛員們(men) 看到我們(men) 在路邊攔車,甚至會(hui) 主動停下來問我們(men) 要不要幫助,真的很感動!”次仁加措說著,眼眶逐漸濕潤。
皮卡車、貨車、卡車……一路輾轉,走走停停,1月7日20時,曆經數小時的顛簸,一行人終於(yu) 抵達定日縣,立即投入到緊張的救援行動中,搭帳篷、卸物資,忙得腳不沾地。因為(wei) 不想占用資源,當晚4人沒有入住救災帳篷,而是在擋風避寒的角落休息。
1月8日下午,得知拉孜縣需要更多的誌願者時,他們(men) 沒有絲(si) 毫猶豫,立刻轉戰拉孜,一如既往地一路攔車,一如既往地受到駕駛員們(men) 的鼎力相助。抵達拉孜縣芒普鄉(xiang) 後,他們(men) 繼續投入到救災工作中。由於(yu) 有著前期的救援經驗,他們(men) 在拉孜的支援工作開展得十分順利。從(cong) 搭建帳篷到分發物資,他們(men) 始終衝(chong) 在最前線。
4人此次趕來救災非常匆忙,除了一身衣物和滿腔熱血,什麽(me) 都沒帶。采訪過程中,他們(men) 多次表示,芒普鄉(xiang) 工作人員很照顧他們(men) ,住宿也沒有問題。“我們(men) 4人和所有工作人員一起齊心協力抗震救災,相信在黨(dang) 和國家的幫助下,在所有一線救援人員的努力下,馬上就能重建家園。”次仁加措堅定地說。
他們(men) 的臉上、身上布滿灰塵,但是眼中的希望,卻如明珠般閃亮。次仁加措是黨(dang) 員,其他3人是預備黨(dang) 員,4人都將象征黨(dang) 員身份的黨(dang) 員徽章掛在胸前,亮出的不僅(jin) 僅(jin) 是黨(dang) 員身份,更是“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宣示與(yu) 擔當。
記者手記
一開始聽到“退伍老兵”這個(ge) 詞時,很多人都以為(wei) 是三四十歲的老兵。但當看見4張稚嫩的臉龐,記者才知道,他們(men) 最大的也不過23歲。在接受采訪時,他們(men) 沒有任何的停頓。搬物資、搭帳篷,在忙碌中認真地回答著記者的問題。真誠、堅毅、溫和、有擔當……當日的采訪視頻一經發布,便引起廣大網友熱議。不少人感歎:“雖然他們(men) 臉上身上布滿灰塵,但胸前那枚紅色的黨(dang) 徽熠熠生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