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可謂人體(ti) 最複雜、最神秘的器官,無數科學家殫精竭慮,也不過才揭開其奧秘的冰山一角。
21世紀是腦科學時代。為(wei) 了進一步了解大腦,監測大腦活動的研究進行得如火如荼,已在學術界和商業(ye) 界掀起一股淘金熱。《科學美國人》雜誌在近日的報道中指出,2018年,科學家將繼續在腦科學領域深耕,該領域最值得期待的三大技術當屬神經塵埃、大腦打字以及迷你大腦。
神經塵埃:神經元和外部數字世界的“橋梁”
2016年1月,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宣布,投資6500萬(wan) 美元開展“神經工程係統設計”(NESD)項目,旨在研發一種能在大腦與(yu) 數字世界之間實現精準通信的植入式係統。這種接口可將大腦神經元的電化學信號轉化成信息技術語言的0和1。該研究有望增進科學家們(men) 對視覺、聽覺、語言神經基礎的理解,並最終為(wei) 神經缺陷患者帶來新的療法。
該計劃的第一步是監測神經元的電化學信號。DARPA表示,如果一次可以監測100萬(wan) 神經元的電化學信號,就足夠了。為(wei) 此,美國布朗大學的科學家正在研製包含有電極的鹽粒大小的“神經顆粒”(neurograin),以探測神經元的放電等,所有這些都通過無線電頻率天線進行。
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程與(yu) 計算機科學教授米歇爾·馬哈比斯研製的“神經塵埃”(neural dust)已能做到這一點。2016年,他和同事們(men) 在一項針對大鼠的研究中報告說,這些微小的無線設備可監測神經元的“一舉(ju) 一動”。團隊的主要科學家都加入了埃隆·馬斯克的初創公司“神經鏈接”(Neuralink),該公司是與(yu) 日俱增的腦科學初創企業(ye) 中的翹楚。
現在,馬哈比斯團隊正努力讓“神經塵埃”接收外部信號,並使神經元能以特定方式放電。馬哈比斯說,這種“神經塵埃將是有史以來研製的最小刺激器”。
最終,科學家們(men) 希望能通過這項設備獲得神經代碼——比如,讓這些設備傳(chuan) 輸癱瘓病人行走所需的準確代碼。他們(men) 也在破譯理解口語的神經代碼。盡管上述研究可能會(hui) 引發一些倫(lun) 理問題,但專(zhuan) 家表示,這樣的問題在神經科技領域並不鮮見。
大腦打字:將思想轉化為(wei) 文本
馬斯克當然不會(hui) 是唯一一個(ge) 對人類大腦感興(xing) 趣的億(yi) 萬(wan) 富翁。臉書(shu) (Facebook)公司也正在全速推進其“沉默的演講”計劃。
該項目負責人、神經科學家馬克·謝夫勒特說,很少有人在工作中使用語音助手,因為(wei) 人們(men) 不喜歡在別人麵前大聲說出他們(men) 想要發表的內(nei) 容。但如果你能直接從(cong) 大腦打字,你就可以快速地將思想轉化為(wei) 文本,而不需要說出來。而且,早期測試告訴我們(men) ,這不隻是科幻小說中出現的情節。謝夫勒特說:“那裏(大腦)有信號,你可以利用它。”
Facebook高級技術中心已經運行“思想驅動打字”項目兩(liang) 年。2016年,謝夫勒特離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加入該團隊。2018年,該項目有望實現每分鍾打100字的速度,將思想轉化為(wei) 文本,比現在的腦機接口快20倍。據悉,目前能實現的“意念打字”紀錄是每分鍾8個(ge) 詞,並且需要使用植入電極。
謝夫勒特表示,為(wei) 了達成目標,他的團隊將雙管齊下。一隊致力於(yu) 開發可以讀出高質量神經數據的非侵入技術;另一隊致力於(yu) 大腦科學,尤其是更好地掌握語言和表達機製。
人腦類器官:慢慢撕去“迷你”標簽
5年前,奧地利科學家發現了用幹細胞培育人腦組織的方法,人腦類器官自此取得驚人進展。現在,有很多科學家正在利用人類幹細胞創造三維類器官,這些類器官可以發育成功能神經元、大腦皮質,以及其他模擬全尺寸器官的結構。
製造大腦類器官的技術發展非常快,就在2017年12月,研究人員僅(jin) 花費數周而非數月,啟動這一過程,創建出了大腦類器官。我們(men) 有理由期望2018年獲得更接近現實的突破。
大腦類器官對於(yu) 研究大腦和腦部疾病非常重要。比如,那些源自遺傳(chuan) 性精神障礙(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幹細胞製成的大腦類器官,將有望揭示這些患者的大腦發育到底出了什麽(me) 問題。
盡管如此,科學家指出,真正值得我們(men) 期待的是以下兩(liang) 大技術進步。一是給類器官供血,哈佛大學的喬(qiao) 治·切奇據悉已經做到了這一點,隻是沒有公開發表研究成果。“血管化”可使大腦類器官的直徑由目前的四分之一英寸變大一點,或許可以讓其擺脫“迷你”標簽,成為(wei) 一個(ge) 真正成熟的實驗室培育大腦。
二是賦予大腦類器官一種感官輸入(或許可通過視網膜),有傳(chuan) 言說有一個(ge) 實驗室已經成功了。從(cong) 理論上來說,這可能讓這些小小的大腦類器官擁有體(ti) 驗。
腦科學作為(wei) 新的科技“邊疆”,其進展不僅(jin) 關(guan) 乎人類的健康和福祉,也關(guan) 乎未來的生產(chan) 力,有望深刻改變社會(hui) 。2018年或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王澤山 侯雲德獲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評論:女博士走了留下的是感動呼喚的是行動
- 【考動力】晚自習 我的同桌是老爸
- 沈陽農業大學引導學生麵向國家未來選擇個人職業
- 【支招】留學堅持不下去了 咋辦?
- 【職通車】武漢人才變局:昔日東南飛 今朝鳳還巢
- "高校第一課"照亮青春底色
- 留學生在石大:新年晚會上唱響"中國元素"
- 2017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將公布 這些網紅曾獲獎
- 留學堅持不下去了 咋辦?
- 天航與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 南開大學推出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
- 浙大李蘭娟院士團隊獲2017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 飛行員為親友代購奢侈品入境未申報被判緩刑
- 東亞植物區係研究形成新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