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專家談地震監測技術:未來至少在1到15天之前可預測

華淩 發布時間:2018-02-09 08:47:00來源: 科技日報

植入“地球聽診器” 可探地震前兆

——專(zhuan) 家談我國地震監測技術最新進展

資料圖:台灣花蓮近海2月6日23時50分發生裏氏6.5級地震。現場救援正在緊張進行中。中新社發 葉青林 攝 

清晨,獲悉最揪心的新聞——台灣花蓮附近海域2月6日發生6.5級地震。可以想見,當晚23時50分,有些居民剛剛進入夢鄉(xiang) ,在沒有任何防備情況下,遭遇地震是多麽(me) 措手不及。人們(men) 不由將目光再次聚焦地震的預知性及相關(guan) 監測技術的最新進展。

世界性科學難題究竟能否“破”

縱觀近十年,全球地震頻發,6級以上強震相繼出現在土耳其、海地、智利、尼泊爾,以及我國汶川、玉樹、雅安等地。有網民說,地球猶如手機被調成“振動模式”。北京大學地球與(yu) 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雷軍(jun) 曾表示:我們(men) 必須承認最近幾年地震確實比較活躍。

震短期、臨(lin) 震預報是當今公認的一個(ge) 世界性科學難題。因此,通過研究地質結構、地殼形變、板塊運動、地下流體(ti) 等發現地震成因與(yu) 機理,進而建立地震監測與(yu) 預報體(ti) 係的傳(chuan) 統攻關(guan) 模式,如雄關(guan) 漫道難以逾越。

“我認為(wei) 地震是可以預測的。在研究中,我們(men) 繞開了對地震成因的研究,直接聚焦地震前兆信號。”2月7日,北京大學深圳地震監測預測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新安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明確地說。

王新安說:“地震的孕育和發生是地下巨大的能量活動過程,其中應會(hui) 伴隨發生各種物理和化學變化。如電磁異常,通常是地下岩石受力變形至突然破裂釋放的大量電磁擾動信號。在震中區及其附近更大區域,這類前兆信號都可能非常明顯。”

捕捉“地聲”+“電磁擾動”信息

曆時5年,王新安團隊研製出一種新型AETA多分量地震監測係統,布設在地下或山洞內(nei) ,捕捉“地聲”和“電磁擾動”等地震前兆信息,恰似“地球聽診器”,記錄地震活動前中後全過程,發現規律,進而預測地震。

與(yu) 傳(chuan) 統體(ti) 積龐大的監測儀(yi) 器,如水位儀(yi) 、地震儀(yi) 、電磁波測量儀(yi) 等相比,AETA由一組小巧輕便、設計精密的半導體(ti) 傳(chuan) 感器組成,其中電磁傳(chuan) 感探頭呈長筒狀,長約1米、直徑10厘米;地聲傳(chuan) 感探頭形似飛碟圓盤般大小。

中國地震局有關(guan) 領導曾高度評價(jia) :AETA填補了寬頻帶電磁擾動和地聲監測量的空白,以及易於(yu) 安裝和對環境要求不高的前兆觀測儀(yi) 器的空白。

“未來至少在1—15天之前可預測地震”

起初,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防震減災局檢測員林強並不看好AETA,而它分別在去年9月、10月青川的多次臨(lin) 震監測的表現,讓人眼前一亮。他說,“在地震發生之前的十多天內(nei) ,AETA對電磁擾動的捕捉很靈敏。我們(men) 正在將其與(yu) 觀測地殼形變的傾(qing) 斜儀(yi) 結合使用,測試映震效果。”

過去的三年,在中國地震局、各省區市地震局與(yu) 防震減災局支持下,全國各地台站布設AETA近200台,主要集中覆蓋川滇和首都圈,包括北京、河北、四川、雲(yun) 南、廣東(dong) 、台灣、西藏、甘肅、寧夏和陝西等。

就在去年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第三天,王新安帶著AETA火速趕到現場收集分析餘(yu) 震情況,大大提升監測係統的性能。台灣花蓮發生地震時,雖然布設在深圳監測點相距有些遠,但也感應到一定的信號。

“如果今後各地布設監測點足夠到位,像台灣花蓮這樣級別以上的地震,不久的將來我們(men) 可以做到至少在1—15天之前預測。”王新安充滿信心地說。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