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科技部部長萬鋼和五位科技工作者談科技工作進展與成就

發布時間:2018-02-27 11:05:00來源: 中國科技網

2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ju) 行新聞發布會(hui) ,科技部部長萬(wan) 鋼及5位科技工作者介紹科技工作進展與(yu) 成就有關(guan) 情況,並答記者問。

在當天的發布會(hui) 上,科技部部長萬(wan) 鋼一連用五個(ge) 方麵的數據報告了我國科技工作的進展與(yu) 成就。在科技水平方麵,我國加速邁向國際第一方陣,進入了三跑並存,領跑並跑日益增多的曆史性新階段;在科技支撐方麵,有力支撐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和民生改善,實現了全麵融入、主動引領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曆史性跨越;在科技體(ti) 製改革方麵,改革向係統縱深推進,科技管理格局實現了從(cong) 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的曆史性轉變;在科技力量方麵,由科研人員為(wei) 主向全社會(hui) 拓展,開創了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的曆史性新局麵;在科技外交方麵,科技外交成為(wei) 國家總體(ti) 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創新開放合作邁出主動布局的曆史性步伐。可以說,中國已成為(wei) 一個(ge) 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

如何實現十九大報告提到的建立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市場為(wei) 導向、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ti) 係?

工程院院士、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長丁榮軍(jun) 的深切感觸是,社會(hui) 主義(yi) 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複興(xing) 號從(cong) 立項到去年上線大概花了五年時間,組織了國內(nei) 51個(ge)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ye) 創新中心,1500多名高級技術人員,包括中國工程院的很多院士都參與(yu) 了谘詢、研究、評審工作。經過差不多兩(liang) 三年基礎性的課題研究,之後再由鐵路總公司和國家鐵路局從(cong) 應用需求的角度來提出頂層的要求,相關(guan) 的企業(ye) 和高校研究院所都參與(yu) 到一起進行研究,實際上做了很多的工作。

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hui) 候任主席龔克有一個(ge) 感覺,20年前很多企業(ye) 到實驗室是找現成項目,現在不一樣了,現在是把需求提出來,提前了。比如說PVC,我們(men) 國家是世界上PVC材料的生產(chan) 大國,但是我們(men) 在生產(chan) 過程中用催化劑是含汞的,汞是高度汙染的,所以要做低汞和無汞的催化劑來解決(jue) 這個(ge) 產(chan) 業(ye) 的問題。我們(men) 比較早的向大學、技術研究提出來了,前兩(liang) 年成功實現了PVC生產(chan) 過程中無汞催化,這是比較深度的融合。

萬(wan) 鋼表示,近年來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技術交易合同成交額快速增長。就是像龔校長所說的,現在企業(ye) 向高校要的不是現成成果,更多是一種委托任務,是前沿探索的東(dong) 西,比如丁院士所說的400公裏、600公裏的磁懸浮。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ge) 動態過程,需要我們(men) 提供更優(you) 質的創新源頭的支持,更全麵的技術轉移機構的服務,包括成果的評估評價(jia) 問題怎麽(me) 解決(jue) 。在落實的過程中,還有政策不銜接、政策不配套的問題。

下一步的重點:第一,進一步加強各類政策的協同。剛才說行業(ye) 壁壘實際上有一些是互相之間的政策不配套、標準不配套的問題,要打通,各行業(ye) 創新政策之間的壁壘。第二,我們(men) 國有民營機構,尤其是大學的知識創造要納入到國有資產(chan) 管理,這塊科技成果的評價(jia) 將來怎麽(me) 樣解決(jue) 需要研究。第三,怎麽(me) 樣讓大學的創新資源開放,特別是基礎研究、前沿探索的成果能向市場和企業(ye) 轉移。第四,完善分類評價(jia) 體(ti) 製。因為(wei) 科技成果轉化不是研究的結束,往往是應用的開始,所以對從(cong) 事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技人員,他的評價(jia) 、評職稱也要充分的考慮,最重要的是產(chan) 學研怎麽(me) 能夠融合到一起,這一點我們(men) 國家現有科技體(ti) 製上還有障礙,需要我們(men) 的科技人員和科技部門共同合作來打通這些障礙,使企業(ye) 真正作為(wei) 創新的主體(ti) ,使我們(men) 的高校、研究院所成為(wei) 新的知識、新的技術提供的生力軍(jun) 。

根據規劃,到2020年中國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如何加強中國的原始創新能力?

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

我覺得首先我們(men) 要從(cong) 政策上、從(cong) 國家層麵保證對基礎研究的持續穩定支持。因為(wei) 這是由原創性研究和基礎研究的特點本身決(jue) 定的,前沿基礎研究也是實現原始創新的主要或者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大家都知道,越基礎的東(dong) 西,往往是越共性的問題,盡管原創性非常強,但是存在著不確定性。1月31日國務院出台《全麵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幹意見》,我想就是抓住了原始創新的牛鼻子,會(hui) 大大提高我們(men) 國家在未來原創研究方麵的能力。

還有一點就是如何改進現在的學術評價(jia) ,創造一個(ge) 良好的學術生態,使從(cong) 事原創研究、基礎研究的人潛心研究。評價(jia) 一個(ge) 成果的時候,不可避免會(hui) 對潛心做研究、致力於(yu) 不確定性的原創科研形成一個(ge) 很大的壓力。除了鼓勵一部分人對國家重大需求進行目標比較清晰的研究,同時又要麵向我們(men) 國家未來發展,在2035年初步實現現代化和2050年全麵建成現代化強國的時候,要有一套非常好的氛圍、環境和政策,能使他潛心做研究。原創研究也可能失敗,我們(men) 應該允許它失敗,但是評價(jia) 體(ti) 係上怎麽(me) 保證?有一個(ge) 機製和環境建設的問題。你給了我這麽(me) 多經費,我失敗了,我是一個(ge) 浪費者,但還是仍然要鼓勵去做研究。還有一點,就是加強對高精尖先進試驗技術的支持,和對試驗技術人員的支持。我們(men) 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老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想在科學、原創上發現別人看不到、發現不了的東(dong) 西,肯定你的眼睛要更亮,你使用的儀(yi) 器工具分辨率、靈敏度要更高,如果我們(men) 這方麵沒有人去研究,沒有這種試驗技術的話,也不能支撐原創能力的提高。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吳季:

在基礎研究領域,有一類需要我們(men) 國家給予更多重視,就是更進一步加強由政府主導、有組織的定向基礎研究。通常有兩(liang) 類項目來體(ti) 現:一類是地麵上的大科學裝置。我們(men) 國家大概每五年遴選一次地麵上的大科學裝置,現在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比如說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比如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另外一類有組織的定向基礎研究,就是科學衛星。剛才談到的悟空、墨子號,每一個(ge) 型號都要大概花幾個(ge) 億(yi) 、十個(ge) 億(yi) 甚至十幾個(ge) 億(yi) 人民幣,它們(men) 也屬於(yu) 大科學裝置,既是中國航天的一部分,又是基礎科學研究的一部分,它的成果我們(men) 在立項時就要嚴(yan) 格審核它的產(chan) 出是什麽(me) ,如果沒有產(chan) 出我們(men) 不會(hui) 立項,所以這類的項目國家在未來應該給予更多的支持。

我們(men) 最近做過一個(ge) 調研,研究了100多年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成果來自於(yu) 哪裏。大概1950年以前,隻有1項是來自於(yu) 大科學裝置的。到1970年以後,就有超過40%是來自於(yu) 大科學裝置,比如天文望遠鏡,或者科學衛星、加速器等等。到了1990年以後,這個(ge) 比例高達48%,就是說在科技強國的競爭(zheng) 中,由政府主導的、有組織的定向基礎研究突破當中,所占的比例會(hui) 越來越高,這點是需要更進一步加強投入和統籌考慮的,也是發揮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優(you) 越性的一個(ge) 特別重要的方麵,中國應該在這個(ge) 領域做出更多的貢獻。

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

這幾年來,在評審項目中專(zhuan) 家用的最多的詞就是“你的原始創新、你的核心技術點在哪裏”,國家對於(yu) 科技創新認識的高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且國外的生物醫學界學者對中國這幾年來的基礎研究快速進步,用“難以置信”這個(ge) 詞來表達,一點不為(wei) 過。今年年初,2月份還沒有結束,中國在三大雜誌Natrue、Sicence、Cell出了12篇研究論文,都是中國本土產(chan) 生的。作為(wei) 生物醫學工作者也很自豪,其中的11篇是生命科學和醫學,就是說創新勢頭是爆發式的,大家都說是開了一個(ge) 好頭,我也希望這種勢頭繼續延續下去。其實產(chan) 生這樣一個(ge) 勢頭不是偶然的,我覺得我們(men) 國家的科技創新體(ti) 係有它的獨到之處。首先是加強了頂層設計,這個(ge) 頂層設計是一種宏觀導向,特別是圍繞大目標,成立大的平台,設置大的裝置,組成大的項目,包括各種不同特點和專(zhuan) 業(ye) 技術特色的大的交叉性團隊,圍繞著一個(ge) 重大目標去攻關(guan) ,在這方麵全鏈條創新,在國家科技部總體(ti) 部署下,這幾年,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催生了很多大的成果。

還有一個(ge) 是在創新文化的營造上,我覺得科技部和國家各個(ge) 相關(guan) 部門都做了極力的推動。過去我們(men) 說創新是看著哪個(ge) 國際高地比較性創新多一些,現在都鼓勵獨創性的技術體(ti) 係和革命性的科學思想的湧現,就是獨一無二的,就是舍我其誰,在這方麵體(ti) 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經過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最近五年、十年大的科技投入,我們(men) 國際化程度和過去雄厚的積澱都發揮出來了,這樣就有一定的基礎去催生中國學派的產(chan) 生,這些是真正體(ti) 現基礎研究作為(wei) 原始創新點和作為(wei) 將來新技術、高新技術的源頭。

在這方麵,我覺得特別是中國學者應該有點自信,特別是借助於(yu) 我們(men) 雄厚的文化支撐和哲學智慧,能夠創建自己的技術體(ti) 係去開展工作。過去常說“彎道超車”,我覺得這個(ge) 詞用得有些局限性,最好是“劈山建路架橋”,達到別人所達不到的製高點,然後在這個(ge) 製高點上發出中國聲音,產(chan) 生原創性的成果,帶動中國的高新技術應用研究。在這方麵,從(cong) 醫學角度來說,我覺得這幾年還是可圈可點的,包括很多技術的科技成果,像過去的傳(chuan) 染病防控,2003年的時候SARS一來措手不及,這幾年科技部實施了傳(chuan) 染病防控重大專(zhuan) 項,2013年H7N9一來,從(cong) 病源的發現、臨(lin) 床的救治、藥物的研發一直到病人的標準化處理流程,被WHO樹為(wei) 典範,而且用了8個(ge) 月的時間在《新英格蘭(lan) 》、《柳葉刀》,這些國際權威的醫學雜誌,還有《Nature》、 《Science》發表了十幾篇文章,而且都是中國原創,2003年-2013年這十年的建設使中國達到了一個(ge) 高度,有基礎的、有技術的、有應用的,全鏈條創新。我自己感覺,中國隻要能夠堅持穩定的支持,把我們(men) 的體(ti) 製機製優(you) 勢發揮出來,充分調動我國科技人員的創新力,將來的基礎研究和源頭創新還是有非常大的前途和光明的前景。

薛其坤:

我非常同意剛才雪濤院士的一句話,我們(men) 現在經常用“彎道超車”來形容科研水平,我覺得很多情況不是很恰當。我更喜歡“劈山建路架橋”。在目前我國的量子科學研究中,我認為(wei) 最重要的科學上的發現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就是因為(wei) 我們(men) 有了別人沒有的利器,發展了自己的工具,這靠彎道超車是超不上去的,得靠原始創新能力的提高,不簡單是“彎道超車”,而是“另辟蹊徑”。

萬(wan) 鋼:

彎道超車是指在跟隨並行的動態過程中進行超越,往往要彎道超車。但是對於(yu) 基礎研究,還有一種說法,叫換道超車,換道就是另辟蹊徑。《關(guan) 於(yu) 全麵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幹意見》是國務院最近剛剛頒布的,也是我們(men) 國家對全麵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第一個(ge) 政策性指導性文件,這是一個(ge) 很重要的標誌,標誌著中國正在逐步走向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的道路。這個(ge) 文件的形成,應該感謝去年的兩(liang) 會(hui) ,去年兩(liang) 會(hui) 上有90多位全國政協委員提出了關(guan) 於(yu) 加強基礎研究的問題,我所知道大概有50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提出了相關(guan) 建議,作為(wei) 全國政協的1號提案,委托科技部牽頭,專(zhuan) 門召開了為(wei) 期三天的關(guan) 於(yu) 全麵加強基礎研究的“香山科學會(hui) 議”,期間各位專(zhuan) 家所提的,逐漸形成了共識,並落實到我們(men) 的實際工作當中。

這個(ge) 文件提出幾個(ge) 方麵工作:一是加強對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長期持續投入。中央政府財政投入要持續增長,同時也要吸引地方財政和企業(ye) 、全社會(hui) 來加強基礎研究投入。二是在一些重大的科技任務部署中要實現全鏈條、一體(ti) 化部署,就是從(cong) 基礎研究到應用基礎研究,一直到技術創新和市場應用。三是加大在重大創新領域當中的基礎研究布局。包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比如天眼,就是剛才其坤所說的“看得更清、看得更遠”;同時要加強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重大科研基地建設。四是要深化改革,通過產(chan) 學研緊密融合引導企業(ye) 參與(yu) 到原創性技術研究中。五是人才培養(yang) 。從(cong) 事基礎研究有它的特性,培養(yang) 基礎研究的人才需要更大的耐心,給予他們(men) 更大的空間、更大的自由度,允許他們(men) 進行自由探索。所以去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hui) 的自然科學基金規模已經達到280億(yi) ,這也是創記錄的一個(ge) 高度。六是加強創新環境建設。從(cong) 事基礎研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且走得越遠不確定性越強,在這種情況下,怎樣能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同時又要弘揚科學精神和創新文化,這就需要全社會(hui) 的理解和支持。

搞基礎研究,坐冷板凳十年是短的,大家千萬(wan) 不要以為(wei) 坐十年冷板凳一定能出點兒(er) 東(dong) 西,有些人可能一輩子探索也沒做成功,這是常見的事,但是這些人的探索都在為(wei) 下一代人提供基礎。大家都知道愛迪生發明燈泡做了1000多次試驗,如果他在第999次停下來,那可能晚幾十年才能得到燈泡。還有一些不為(wei) 人知的研究,做了很多次試驗失敗了,失敗也是在探索一條道路。所以,科技進步法上有這樣一條,就是怎麽(me) 寬容失敗。任何一個(ge) 課題,隻要設置了目標,而且按照這個(ge) 目標完成了你應該做的事情,即使沒達到目標,也屬於(yu) 成功,因為(wei) 這個(ge) 試驗做失敗的過程公開可以避免後來人走彎路,也同樣是對科學知識探索的貢獻。

關(guan) 於(yu)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萬(wan) 鋼:

中國發展新能源,實際上有幾大考慮:第一,我國對能源的依賴性很高,特別是石油、天然氣的進口量很大。第二,中國人口眾(zhong) 多,居住密集,大城市的大氣汙染用傳(chuan) 統能源技術很難徹底解決(jue) 。第三,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我們(men) 盡最大能力把碳排放降下來,為(wei)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貢獻,發揮示範作用。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我們(men) 現在的風力發電、光伏發電、水力發電在裝機量和發電量方麵都居世界第一位,這方麵的投資還在加強。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分布也不均勻,比如風、光、水大多數都還在西部地區,為(wei) 此我們(men) 建設了“三縱三橫”的特高壓輸變電,使西部的可再生能源能夠輸送到東(dong) 部來,這也是我們(men) 的一張亮麗(li) 名片。整個(ge) 新能源的應用也與(yu) 政策措施落實密切相關(guan) ,這幾年,隨著發電自用政策的推廣實施,東(dong) 部的可再生能源發電不斷增長,特別是屋頂的小電站正在快速發展起來。

新能源汽車方麵,從(cong) 2001年國家開始支持電動汽車研發,經過三個(ge) 五年計劃的實施,又通過多部門合作,向市場推廣應用,特別是企業(ye) 作為(wei) 主體(ti) 參與(yu) ,以及動員全社會(hui) 建設充電設施,去年產(chan) 銷量達到了77萬(wan) 輛。

這裏也有一個(ge) 小故事,從(cong) 2001-2010年大概用了十年時間,從(cong) 研發到示範應用,包括奧運會(hui) 、世博會(hui) 都進行大規模的示範應用;2010年開始,通過“十城千輛”示範工程,開始在公共交通上推廣應用,但是起步也很難,到2014年,我們(men) 才15萬(wan) 輛。但是隨著各項政策開始落實,充電設施開始大量建設,企業(ye) 不斷加強研發,市場加大應用推廣力度,民眾(zhong) 共識度提高,還有加上很多媒體(ti) 的宣傳(chuan) 介紹,2015年達到了35萬(wan) 輛,2016年是50萬(wan) 輛,現在大家對2018年達到100萬(wan) 輛的信心比較大。按照國務院頒布的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到2020年年產(chan) 量要達到200萬(wan) 輛,也就是說到2020年要在2018年基礎上再翻1倍,我們(men) 希望下一步能夠隔年翻番,要達到這個(ge) 目標我們(men) 還得要有很強的創新能力。我們(men) 還希望加強國際合作,現在很多國家、各種國際品牌都在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我們(men) 希望通過更多的國際合作來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並促進傳(chuan) 統汽車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真正解決(jue) 困擾我們(men) 大城市的大氣汙染、能源依賴、交通擁堵這三大難題。

近年來我們(men) 國家科技體(ti) 製改革方麵作出了哪些工作?

萬(wan) 鋼:

十八大以來,圍繞著全麵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科技體(ti) 製改革是一個(ge) 重點,改革的目標就是使科技創新和體(ti) 製機製創新能夠雙輪驅動起來。主要的內(nei) 容包括:首先,讓企業(ye) 成為(wei) 創新的主體(ti) 。第二,讓科技成果能夠運用到經濟社會(hui) 發展上,帶動創新創業(ye) 。第三,從(cong) 政府職能轉變的角度,整合過去分布在各個(ge) 部門的近百項國家科技計劃,建立一個(ge) 多部門聯合的國家科技計劃和項目經費管理體(ti) 製,也就是我們(men) 所說的“一個(ge) 平台、三根支柱”和相應的科技報告體(ti) 係、科技計劃體(ti) 係,這些在印發的材料中有詳細介紹,我不再一一說。第四,製度創新。包括院士製度改革、科技獎勵製度改革、科技評價(jia) 製度改革、國家重大科技決(jue) 策谘詢製度等。第五,普惠性政策。涉及到科技人員的有以增加知識價(jia) 值為(wei) 導向的分配製度。涉及到企業(ye) 的,特別是創新型中小企業(ye) ,形成了一係列普惠性的激勵機製,包括高新技術企業(ye) 的稅收減免、研發經費加計扣除等優(you) 惠措施。下一步,還要繼續深化這方麵的改革,更加統籌推進科技體(ti) 製改革任務各項的落實,比如科技成果轉化還有不銜接、不配套的問題,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曹雪濤:

我們(men) 國家非常注重協同創新,十分重視國家創新體(ti) 係建設。國家層麵上,圍繞國家目標、國家利益構建一個(ge) 國家體(ti) 係是非常重要的。從(cong) 醫學研究角度來說,像美國有NIH(國立衛生研究院),其實它的年度科研經費2016年是300多億(yi) 美金,相當於(yu) 美國NSF(國家科學基金會(hui) )的6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是宏觀調控整個(ge) 頂層設計和國家的醫學創新,在這方麵我們(men) 國家和它有異曲同工之處。科技部最近這幾年建設了一批國家臨(lin) 床醫學研究中心,這是非常有前瞻性的,它是以大專(zhuan) 院校為(wei) 源頭創新主體(ti) ,以臨(lin) 床醫學研究中心作為(wei) 臨(lin) 床轉化應用的主體(ti) ,把企業(ye) 作為(wei) 技術應用和創新主體(ti) ,實現三位一體(ti) 。科技部準備建100家,這就是一個(ge) 國家布局,我印象深刻,這樣一個(ge) 布局為(wei) 未來的持續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以這樣的國家體(ti) 係作為(wei) 著力點,我相信投進去的會(hui) 有累加效應、裂變效應,將來對整個(ge) 國家的支持體(ti) 係是很關(guan) 鍵的。

薛其坤:

清華大學落實科技部和其他部門重大改革部署采取了一係列舉(ju) 措。比如剛才提到了人工智能,清華大學在跨學科交叉研究中針對這個(ge) 問題做了大膽的、大力度的改革。人工智能,包括新能源汽車,都涉及到很多學科,在座的各位都拿一個(ge) 學位,這個(ge) 學位通常都是依托一個(ge) 確定的學科。這個(ge) 學科的培養(yang) 體(ti) 係、課程體(ti) 係是相對固定的,但是對於(yu) 交叉學科研究,像人工智能這樣一個(ge) 重大項目落實的過程中,清華等大部分高校以院係為(wei) 建製的體(ti) 係就不一定完全適應了。要完成這樣一個(ge) 重大項目,各個(ge) 院係的能力都不足以應對。為(wei) 此,清華做了一個(ge) 重大改革,製定了兩(liang) 個(ge) 新的製度,一是跨院係的教師兼職,以前物理係的不能到計算機係,現在打破了。第二是交叉學位的授予體(ti) 製,以前得到這個(ge) 學位是確定的課程,現在在清華要打破這樣一個(ge) 界限。這兩(liang) 個(ge) 製度,就是通過創新和體(ti) 製機製的改革,滿足落實國家部署的重大跨學科交叉研究的需要。學校提供了非常強的保障,成立了跨學科交叉研究領導小組,設立了專(zhuan) 門的辦公室,協調學校的跨學科研究,這是校級層麵。為(wei) 了整合不同院係,針對重大改革所需要的資源問題,去年9月份成立了兩(liang) 個(ge) 跨學科的校級層麵實體(ti) 實驗室和3個(ge) 跨學科的校級交叉研究中心,其中就包括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涉及7個(ge) 院係,包括計算機係、機械係、自動化係、人文係、藝術係等。

萬(wan) 鋼:

科技體(ti) 製改革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以臨(lin) 床醫學研究中心為(wei) 例,第一,要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轉化為(wei) 治療疾病的方法。第二,要對疑難病症有相應的標準。第三,帶動一批基層醫療結構,包括二級醫院、鄉(xiang) 鎮醫院,提升為(wei) 社會(hui) 提供醫療服務的能力。第四,要帶動國際科技合作。現在隻是剛剛開始,下麵我們(men) 還要加大推動力度。比如,這種情況下人才評價(jia) 改革怎麽(me) 搞?新的體(ti) 製機製下互相之間的兼職怎麽(me) 做?我們(men) 的服務怎麽(me) 更加優(you) 化?中國醫療資源總的說還是缺乏的,更重要的是把它均勻化起來,這就需要把社會(hui) 上的社區醫院,包括二級醫院的水平帶上去,使資源均衡起來。再就是增強國際合作能力,要強化從(cong) 疾病防控到治療的一攬子國際合作。下一步要以建設國家創新體(ti) 係為(wei) 目標來加強協同創新,以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為(wei) 目標來加強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我們(men) 要融入到國際創新體(ti) 係當中去,我們(men) 應該為(wei) 國際的知識創造、技術創新、生態環境、健康、農(nong) 業(ye) 等各個(ge) 方麵的建設貢獻我們(men) 自己的力量,為(wei)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貢獻我們(men) 的力量。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