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漠河,零下30攝氏度。
52歲的李來順脫下外套,把帶有拉鏈、紐扣等衣著全部留下,並反複確認身上不再有幹擾地磁信號的鐵製品,方才推開地磁觀測室的大門。
這裏是我國本土最北端的科研觀測野外台站——中國科學院地質與(yu) 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漠河觀測站,位於(yu) 黑龍江省漠河縣北極鎮北約1公裏處,全年約三分之二時間處於(yu) 冰凍狀態,屬極寒地區。
在這裏,剛燒開的熱水,在室外灑向空中即可瞬間凝結成冰,存放在牆頭的麵條,則被凍得像磚頭一樣堅硬。但就是這樣的環境,卻對我國空間環境的觀測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yi) 。
站在太空俯瞰我國版圖,沿著東(dong) 經120度子午線,能看到漠河、北京、武漢、三亞(ya) 4個(ge) 站點,緯度間隔約10度均勻布局。據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研究員、空間環境探測實驗室原主任寧百齊介紹,這些站點組成了我國地球空間環境觀測的“黃金鏈”,也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子午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其中,漠河處在最北端,是監測來自北極空間環境擾動的“前哨”站點,一旦北極“擾動”向低的緯度傳(chuan) 播,將最快“拿到”一手資料。為(wei) 此,包括李來順在內(nei) 的多位科研工作者已在這裏堅守了30年。前不久,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實地探訪了這裏。
太陽“風暴”來臨(lin) 電網癱瘓衛星異常並非危言聳聽
人們(men) 抬頭望向太陽,似乎總是那麽(me) 安靜,春暖花開,日出日落。但在科學家眼中,掛在天上的太陽,卻可能發生劇烈變化,進而影響著我們(men) 賴以生存的地球。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地球與(yu) 行星物理實驗室副主任劉立波說,太陽其實是一顆非常活躍的活力星球,從(cong) 太空觀測太陽,可以看到持續的活動,包括光線、粒子和磁場的爆發。當然,還有太陽“發脾氣”時的“太陽耀斑爆發”。
1859年9月的一個(ge) 上午,英國天文愛好者卡靈頓照例在自己的天文觀測室裏,對太陽黑子進行常規觀測。
令他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日麵北側(ce) 一個(ge) 黑子群附近,突然出現了兩(liang) 道極其明亮的白光,其亮度迅速增加,遠遠超過光球背景,但白光僅(jin) 維持了幾分鍾,很快就消失了。
十多個(ge) 小時之後,英國當地的地磁台站記錄到強烈地磁擾動。第二天,世界許多地方——包括我國河北等地,都觀察到了美麗(li) 的極光。
這就是著名的“卡靈頓事件”。
在科學界,這一事件徹底否定了“太陽是個(ge) 固體(ti) 球”的理論,說明了太陽是個(ge) 氣體(ti) 球。而對於(yu) 公眾(zhong) ,這也是人類第一次見識到“太陽風暴”的厲害。
根據曆史記錄,“卡靈頓事件”造成了長達8天的惡劣空間天氣。好在,那時的人類社會(hui) 主要依靠蒸汽機和勞力,還沒有人造衛星、無線電通信和現代的電力傳(chuan) 輸網絡,劉立波說,“像惡魔一樣”的太陽風暴,並未給地球帶來過於(yu) 嚴(yan) 重的災難。
不過,在通信離不開手機網絡、出門離不開衛星導航的今天,這一切都變了——
1989年3月的一天晚上,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供電網絡全部癱瘓,全省陷入長達9個(ge) 小時的黑暗和寒冷之中。與(yu) 此同時,美國、日本的通信衛星出現異常,全球無線電通信信號受到極大幹擾。
事後人們(men) 才知道,這次災難的元凶是“太陽風暴”——它擾亂(luan) 了地球上空的電離層,影響甚至中斷全球無線電通信。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空間環境探測實驗室主任李國主告訴記者,因此深入了解日地空間環境事件的來源和機理,及早探測和預報日地空間環境事件的發生,可以避免或減少這類事件對人類生產(chan) 和生活造成的破壞性後果。
這就需要給地球做“天氣預報”。李國主說:“空間天氣預報對於(yu) 地球的重要性,就如同天氣預報對於(yu) 人類的重要性。”盡管,對地球上的多數人來說,這場“戰爭(zheng) ”安靜得幾乎不存在。
在我國最北端給地球做“天氣預報”
事實上,說起大氣,大家通常會(hui) 分為(wei) 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這其實是通過按大氣溫度隨高度分布的特征來劃分的。
而如果按大氣電離狀況分層,即可分為(wei) 中性層和電離層。後者,就是一個(ge) 環繞地球的帶電粒子層,其高度一般為(wei) 離地麵60公裏到1000公裏。這是整個(ge) 空間環境研究中一個(ge) 至關(guan) 重要的“觀測”對象。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空間環境探測實驗室高級工程師趙秀寬告訴記者,電離層又有“空中魔鏡”之稱,既對太陽能量的“注入”有反應,同時也可受到地球上台風等天氣的影響,因而變化莫測。
趙秀寬說,太陽活動劇烈爆發時,會(hui) 引起一種大尺度的電離層擾動,首先影響較高的緯度地區,然後往低的緯度地區傳(chuan) 播——人們(men) 所熟悉的極光,就是日地空間環境事件的光學表現,在劇烈的地磁暴中,極光帶可以從(cong) 極區延伸到中高緯度地區。
在這一過程中,漠河站可能在我國本土最早“感知”到。李國主說,在越高的緯度開展空間環境監測,越有利於(yu) 研究日地空間環境事件的來源和機理,就能越早地感知和預報日地空間環境事件的發生,避免這些事件對人類生產(chan) 和生活造成破壞性的後果。
這也正是在祖國最北端設立觀測台站的意義(yi) 所在。
去年9月的一個(ge) 晚上,一場太陽風暴事件令很多人記憶猶新,這是自2005年以來,太陽最強的一次爆發活動。
在這次事件爆發之前,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對外發布了“預警”,通報太陽耀斑爆發伴隨日冕物質拋射的“抵達”時間,並提醒這有可能引起地球磁層、電離層和高層大氣強烈的擾動,從(cong) 而將可能影響到運行在其中的衛星等飛行器的性能和安全。
李國主告訴記者,這些對外發布的信息,漠河站提供了重要的觀測數據支撐。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副所長魏勇告訴記者,“打包”漠河站在內(nei) 的這些台站,子午工程建成了一個(ge) 以鏈為(wei) 主、鏈網結合的,運用地磁、無線電、光學和探空火箭等多種手段的監測網絡。未來,他們(men) 還將以子午工程二期推進為(wei) 契機,把這裏打造為(wei) 空間環境綜合觀測基地。
在極寒極熱之地將人類的認知推向極致
漠河站始建於(yu) 1988年,從(cong) 那一年開始,李來順就留在了這裏。這裏夏天很短,冬天很長,每年九十月開始飄雪,直到次年三四月,冰雪方始消融。對於(yu) 來訪者,寒冷是巨大的考驗,但對李來順和他的同事來說,冷就是家常便飯。
寧百齊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漠河站一年經費隻有兩(liang) 萬(wan) 多元,冬天地磁觀測房間裏沒有暖氣,儀(yi) 器開機工作前,要先用電燈泡“烤一烤”。
不過,人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了。
寧百齊說,台站工作人員在室外走上一圈,進來就是一身白,隻能燒點柴,抱團取暖。那時,當地民眾(zhong) 形容他們(men) “遠看像撿破爛的,近看像要飯的,仔細一看原來是科學院的”——他們(men) 後來也常以此自嘲。
在這裏,有一間特殊的“小屋”,房屋的建設材料全是“無磁的”,基礎材料是石灰石,房頂是鋁板,門窗是鋁合金,凡是采用的釘子,都是銅材質——“一個(ge) 鐵的都沒有”。
李來順說,如果建築材料含有一丁點兒(er) 鐵的話,人工觀測記錄的數據,就不能反映地球磁場的真實變化。
這樣的一套流程,李來順幹了將近30年。從(cong) 最早手抄郵寄,到如今電腦全自動化操作,設備換了一茬又一茬。不變的是他早已習(xi) 慣的夥(huo) 食——夏天吃方便麵,冬天吃凍水餃。
30年來,這裏誕生了“子午工程”首批重要科學成果——磁暴期間電離層與(yu) 等離子體(ti) 層物質交換的耦合研究。
李國主說,利用漠河地磁和電離層觀測,科學家發現,磁暴期間距地球約兩(liang) 個(ge) 地球半徑以外等離子體(ti) 層的消減,可能是由於(yu) 電離層物質供給減少造成的,這揭示了磁暴期間,電離層對等離子體(ti) 層的物質調控作用——這是科學家理解和預報空間天氣的重要成果。
在高緯度、極低溫和其他極端條件下進行地質檢測,裝備研製堪稱重中之重。記者造訪期間,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技術與(yu) 裝備中心高級工程師王中興(xing) 正同科研團隊一起,測試我國自主研製的地麵電磁探測儀(yi) 器。
王中興(xing) 告訴記者,之所以趕在漠河最冷的時節來工作,就是想測試其極寒狀態下的使用狀況。在此之前,該團隊已結束在內(nei) 蒙古阿拉善地區所做的40攝氏度高溫測試。
他說,以往提起科研,人們(men) 想到的多是實驗室和科學重器,其實,對研究地球深部探測的科研人員來說,不管是漠河站的嚴(yan) 寒觀測,還是三亞(ya) 站的酷暑觀測,地點的選擇才是最重要的。因為(wei) ,隻有在極寒、極熱之地,才更能將人類的認知推向極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自治區古籍修複中心珍貴古籍修複和數字化進展順利
記者從自治區圖書館了解到,自2015年7月在西藏自治區圖書館設立自治區古籍修複中心以來,我區先後舉辦三期古籍修複培訓班。完成了拉薩市墨竹工卡縣芒熱寺破損古籍的修複工作任務,所修複古籍文獻一共有248葉,拍攝建檔496幅圖片...[詳細] -
農行日喀則分行“刷臉取款”業務正式上線
日前,首批具備“刷臉取款”功能的銀行自動櫃員機啟用,為日喀則市有提現需求的群眾提供了新選擇。在農行日喀則分行“刷臉取款”產品發布會上,銀行負責人就“刷臉取款”業務相關內容做了詳細介紹,首批受邀的市民現場體驗了“刷...[詳細] -
青海省科技廳召開2018年第一次扶貧工作專題會議
近日,青海省科技廳組織召開2018年第一次扶貧工作專題會議。會議聽取了巴音村、卻藏寺村扶貧工作匯報和青海省農村信息化服務平台應用推廣情況,安排部署了2018年科技廳聯點扶貧工作。青海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解源主持會議,廳...[詳細]
- 除《步輦圖》、黃金麵具,首博文化展還有200多件罕見文物現身
- 工人日報:觀影成為春節"新年俗"
- 歡歌笑語樂百姓——武威市"紅色文藝輕騎兵"文化惠民活動涼州區首場演出側記
- 2018年"歡樂春節":融合創新 氣象萬千
- 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勢頭正勁
- 58場舞台藝術優秀劇目和優秀民族歌劇3月份亮相北京各大劇場
- 靳北彪新著《創造論》出版
- 探訪非遺皖北沙書:書法藝術的指尖傳承
- 探訪非遺蕪湖鐵畫:傳統手藝獲新生
- 變老並不悲慘 那就像夏季天黑得很慢
- 國家統計局:2017年全國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2086元
- 從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目錄看文化走出去特點
- 對話閻姝:美國為何管製天然止疼藥"卡痛"?
- 豆瓣評分從9.3降至4.2 《舌尖3》口碑斷崖式下跌
- 美國曾出品《國王的演講》的電影公司將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