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為科技創新建立“綠色通道”

發布時間:2018-03-14 09:48:00來源: 人民日報

  劉忠軍(jun) 代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長)

這張照片拍攝於(yu) 2016年,我手裏拿的是3D打印人工椎體(ti) 。這小小椎體(ti) 背後,是我對“為(wei) 科技創新建立綠色通道,用體(ti) 製創新推進科技創新”的多年呼籲。

我從(cong) 事脊柱外科工作多年,在世界上率先將自行設計和研製的3D打印鈦金屬人工椎體(ti) 應用於(yu) 脊柱外科手術並獲得成功。脊柱撐起人體(ti) ,把脊柱腫瘤切除了,那“斷”了的脊柱怎麽(me) 辦?就拿患者袁先生來說,他切除掉長達19厘米的病變脊柱後,傳(chuan) 統植入物鈦合金網幾乎無能為(wei) 力。我決(jue) 定為(wei) 他“私人訂製”3D打印人工椎體(ti) 。如今,我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骨科個(ge) 性化植入假體(ti) 增材製造關(guan) 鍵技術及臨(lin) 床應用”牽頭人,這樣的病例也已在北醫三院完成了20多例。

前沿技術怎樣才能惠及更多患者?我長期呼籲為(wei) 科技創新建立“綠色通道”,不能讓漫長審批導致科技創新“起了大早,趕個(ge) 晚集”。

上個(ge) 月,國家發布了《定製式增材製造醫療器械注冊(ce) 技術審查指導原則》,標誌著我國3D打印醫療器械相關(guan) 政策正在落實。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有礙於(yu) 釋放創新活力的繁文縟節,要下決(jue) 心砍掉”。我深受鼓舞,這預示著我國科技創新步伐將加快。

履職多年,我針對看病難、“血荒”等問題,提出了提倡自體(ti) 血回輸、建立專(zhuan) 科醫師培訓體(ti) 係、規範外國醫師在中國行醫等議案建議,都已得到相關(guan) 部門的積極回應。如今,新時代有了新要求,我將不忘初心,保持醫者本色,努力在履職工作中發揮更大作用。(張爍 整理)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