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讓科技爭鳴成常態

柏木釘 發布時間:2018-03-19 09:52:00來源: 人民日報

當前,我國的科技事業(ye) 已迎來科學發現與(yu) 技術創新並重、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jun) 的新階段,公開、平等、理性的討論乃至批評,理應成為(wei) 各方樂(le) 見的常態

新近出版的2018年第2期《中國計算機學會(hui) 通訊》(英文簡稱“CCCF”),發表了黃鐵軍(jun) 教授的文章《也談強人工智能》,對上期周誌華教授的《關(guan) 於(yu) 強人工智能》和李國傑院士的《走務實的人工智能發展之路》提出批評和反駁意見。對此,李國傑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在題為(wei) 《營造百家爭(zheng) 鳴的學術平台》的“主編評語”中大加讚賞:“我一直希望CCCF成為(wei) 學術爭(zheng) 鳴的平台,期盼多年的局麵終於(yu) 看到一點苗頭,感到十分高興(xing) 。”

不能不說,李國傑的這一表態充分顯示了一位資深科學家的廣闊胸襟和真知灼見。

科學無禁區,真理愈辯愈明。無論是對國家的科技計劃和管理政策,還是對某項具體(ti) 的科學發現、技術成果,科技同行展開公開、平等、理性的對話、討論乃至批評,是一個(ge) 國家科研環境、科學文化健康與(yu) 否的重要體(ti) 現,也有助於(yu) 減少科技決(jue) 策的盲目性,有利於(yu) 科技本身的良性發展。近些年我國科技事業(ye) 取得了長足進展,但在一些部門和單位,科技領域自由辯論、公開爭(zheng) 鳴的氛圍還不夠濃厚。無論是事關(guan) 科技人員切身利益的科技政策、考核方法、評獎製度,還是存在爭(zheng) 議的科學發現、技術成果,科技同行即便有不同意見,也大多止於(yu) “竊竊私語”,敢於(yu) 公開發聲的還不太多。

之所以造成這種尷尬,主要原因可能有兩(liang) 個(ge) 。

一是“說了也白說”,搞不好還被“穿小鞋”。一些部門和單位在推出科技決(jue) 策之前雖然也會(hui) 征求各方意見,但實際情況往往是:不是提意見的專(zhuan) 家範圍有限、代表性不足,就是對“不同意見”舍大取小乃至於(yu) 聽而不聞。更有甚者,把提出異議的科研人員視為(wei) 不聽話的“刺兒(er) 頭”,要麽(me) “封殺”,要麽(me) 在其課題立項、獎項評審時“設障”。

二是“人情麵子”作祟,怕得罪同行。近年來,結果不靠譜、宣傳(chuan) 言過其實、涉嫌造假的科技成果時有出現,但考慮到大家都是同行,抬頭不見低頭見,往往少有公開質疑、批評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質疑、批評本是科研活動中的應有之義(yi) ,“對事不對人”,雙方都應唯科學馬首是瞻,不能把人和事混為(wei) 一談,更不應因此產(chan) 生矛盾。

一些科技同行“沉默是金”的結果往往是:有名無實的偽(wei) 專(zhuan) 家忽悠百姓,不靠譜的“重大發現”誤導公眾(zhong) ,本不該上馬的項目匆忙開工、不該結題的項目蒙混過關(guan) ……長此以往,將影響我國科技事業(ye) 的健康發展。

相比於(yu) 公共話題,科技創新相對“小眾(zhong) ”,隻有業(ye) 內(nei) 的小同行才有能力識別真假、澄清是非,科學共同體(ti) 的自由爭(zheng) 鳴、公開辯論不可或缺。當前,我國的科技事業(ye) 已迎來科學發現與(yu) 技術創新並重、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jun) 的新階段,公開的爭(zheng) 鳴、理性的質疑和平等的討論理應成為(wei) 各方樂(le) 見的常態。希望《中國計算機學會(hui) 通訊》和李國傑院士在新春伊始開的這個(ge) 好頭,能夠保持下去、發揚光大。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