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院士呼籲加強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報

張曄 發布時間:2018-03-20 11:29:00來源: 科技日報

“去年6月粘蟲高發時,一盞探照燈一個(ge) 晚上可以捕獲1萬(wan) 隻,整個(ge) 華北向東(dong) 北遷飛的粘蟲超過1000萬(wan) 隻。”19日,在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舉(ju) 行的第四十期全國農(nong) 作物病蟲測報技術培訓班上,遷飛性害蟲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康振生等專(zhuan) 家呼籲,應建立昆蟲雷達、高空燈、地麵燈、食誘劑等結合的聯防聯治網絡,從(cong) 化學防控向綠色防控轉變。

與(yu) 本地害蟲相比,遷飛性害蟲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威脅更大,監測預警難度更高。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植保學院書(shu) 記吳益東(dong) 表示,如果天公作美,害蟲乘風而行,一夜之間就可以遷移幾百公裏。傳(chuan) 統的害蟲監測依靠人力進行,效率低、準確度差,應采用智能化無人值守的監測網絡,運用昆蟲雷達進行實時監測。

“要實現農(nong) 藥零增長與(yu) 綠色防控,病蟲害的測報最關(guan) 鍵。”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康振生教授認為(wei) ,我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防治病蟲害過度依賴化學用藥,應當破除防蟲就是打藥的觀念,進一步了解害蟲發生規律。

吳孔明院士團隊在我國渤海、南海設立了兩(liang) 個(ge) 昆蟲遷飛觀測站,根據十多年來的觀測研究表明,至少有26科106種害蟲在我們(men) 的頭頂上大範圍的遷飛。

“一隻成蟲至少繁殖10倍後代。”吳孔明建議,遷飛害蟲的防治目標應從(cong) 幼蟲轉向成蟲,根據害蟲遷飛規律在全國劃定若幹重點地區,建立昆蟲雷達、高空燈、地麵燈、食誘劑等結合的聯防聯治網絡,從(cong) 而減少蟲源地的起飛數量、封鎖重要遷飛過境通道、控製中途降落再起飛種群、消滅遷入區降落定居成蟲。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