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地球在發燒 “撒鹽”降溫是一劑良方嗎?

張曄 付麗麗 發布時間:2018-04-12 10:09:00來源: 科技日報

熱點追蹤

日前,由中國氣象局發布的《2018年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shu) 》顯示,2017年全球表麵平均溫度比1981—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比工業(ye) 化前水平高出約1.1℃。地球越來越熱,該如何給它降溫呢?

近日美國研究人員大膽提出“鹽計劃”:在大氣對流層上部播撒細鹽粉擋住太陽光,進而給地球降溫。這一看似瘋狂的設想是否可行,會(hui) 不會(hui) 帶來新的隱患等一係列問題引發爭(zheng) 議。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龐小兵教授、智協飛教授等專(zhuan) 家認為(wei) ,此舉(ju) 創意大膽,但“副作用”明顯,且現在不可能實現。目前,遏製人類活動造成氣候變化的最佳方式還是應減少全球溫室氣體(ti) 排放。

大膽的“地球工程”設想

幾十年來,不斷有科學家們(men) 提出用地球工程的方式來改變全球氣候。這種人為(wei) 幹涉方式主要采用兩(liang) 種思路:一種是碳移除,指移除大氣中的溫室氣體(ti) ;另外一種是太陽輻射管理,即通過降低地球對太陽能量的吸收來抵消溫室氣體(ti) 的增溫效應。

據《科學》雜誌報道,“鹽計劃”並不是第一個(ge) 看起來異想天開的建議。過去,也曾有人提議把被稱為(wei) 氣溶膠的微小顆粒注入平流層,在這個(ge) 大氣中距離赤道18公裏的對流層上方區域,這些氣溶膠能夠將部分太陽光反射回太空。

“不論是撒鹽還是氣溶膠,都是想模擬火山爆發時火山灰遮擋陽光使地球短暫變冷的過程。”龐小兵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樣的想法理論上行得通,但目前幾乎不可能實現。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zhuan) 家周兵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撒鹽降溫在一定程度上比全球變暖還瘋狂。

現有方案“副作用”多多

在科學家看來,這個(ge) 大膽的想法並不是天衣無縫,它的局限性顯而易見。因為(wei) 不論是撒鹽還是氣溶膠,都會(hui) 帶來“副作用”。

“許多鹽類,都含有鹵素,也就是氯、鈉、碘離子,它們(men) 生成的鹵代自由基會(hui) 破壞臭氧層。”龐小兵說,“而氣溶膠是指飄浮在空中的1納米至10微米細小微粒,它們(men) 會(hui) 通過靜電吸附形成新的聚合物,反而能產(chan) 生公眾(zhong) 避之不及的灰霾,對人類健康構成嚴(yan) 重威脅。”

周兵認為(wei) ,“鹽計劃”不能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ti) 排放,還會(hui) 隨降雨落到地麵,對土壤和淡水造成影響。

在象輯科技氣象技術專(zhuan) 家歐波看來,這個(ge) 計劃可能有很多未知的、不可控的結果。究竟增加多少“鹽顆粒”合適,這些“鹽顆粒”循環降落到地麵後是否會(hui) 帶來如“鹽堿化”“荒漠化”等其他負麵效應等都還不明確。

智協飛教授也持觀望態度:“現有的地球工程的設想,要麽(me) 實施起來困難,要麽(me) 存在明顯副作用。”

即使可行也是治標不治本

“我們(men) 在想辦法阻止這件事發生,但目前來看不可能完全阻止。”龐小兵和智協飛等專(zhuan) 家對氣候變化趨勢的判斷,讓人不禁要唱一首《涼涼》了。

“全球氣候變化主要還是人類活動造成,減少太陽光輻射,即使可行也是治標不治本。”龐小兵認為(wei) ,固碳和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才是應對氣候變化最根本的舉(ju) 措。

“目前人類能用的手段還很有限,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可以最大程度上減緩氣候變化。”智協飛說,太陽能、風能、核能等新能源已經開始大規模替代化石能源,但是目前人類對能源需求太大,新能源沒有一個(ge) 是完美的,所以進度仍不令人滿意。

“我們(men) 不能坐以待斃,將來某一天地球工程或許能夠有效調控地球溫度,作為(wei) 科學探索,應加以鼓勵。”智協飛說。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204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有望占全球三成以上

    11日在京發布的《BP世界能源展望(2018年版)》(以下簡稱《展望》)預測,隨著中國的能源結構持續演變,到204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將從2016年的62%下降至36%,而可再生能源將從2016年的3%攀升至18%,屆時占全球可再生能...[詳細]
  • 自然科研推出激勵女科學家獎項

    女性占全球研究人員的數量不足三分之一,並且在尋求長期職業發展及高級科研崗位時,麵臨著種種障礙。基於此,自然科研和雅詩蘭黛公司近日推出兩個全球獎項,讓人們更加關注女性科學家及致力於提升性別包容性的人士所作出的非凡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