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殺手”三氯氟甲烷濃度下降減緩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環境科學研究稱,自2012年以來,大氣中三氯氟甲烷(CFC-11)濃度的下降速度減緩了約50%。研究團隊認為(wei) 這或源於(yu) 新生產(chan) 源的排放。
臭氧主要存在於(yu) 距地球表麵20千米的同溫層下部的臭氧層中,它吸收對人體(ti) 有害的短波紫外線,防止其到達地球,以保護地球表麵生物不受紫外線侵害。《蒙特利爾議定書(shu) 》就是聯合國為(wei) 了避免工業(ye) 產(chan) 品中的氟氯碳化物繼續損害地球臭氧層,在承續1985年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的大原則上提出的。
該議定書(shu) 旨在通過減少大氣中的臭氧消耗物質——如氯氟烴(CFC)的豐(feng) 度來保護臭氧層,此類化合物在平流層紫外線照射下可分解成活潑的自由基,加速臭氧的分解。但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三氯氟甲烷水平出現下降,這是促使大氣中臭氧消耗氯總濃度下降的第二大因素。
此次,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研究人員斯蒂芬·蒙茲(zi) 卡及其同事的研究分析表明,在遠程測量點觀察到的大氣三氯氟甲烷濃度下降速度,在2002年至2012年間保持不變,但是自2012年後減緩約50%。根據模擬結果,研究團隊認為(wei) 這是因為(wei) 自2012年以來,三氯氟甲烷的排放量增加了。
不過,這似乎與(yu) 過去的生產(chan) 無關(guan) ,研究人員指出,原因可能出在新生產(chan) 上。一些新生產(chan) 尚未報告給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臭氧秘書(shu) 處,這與(yu) 2010年《蒙特利爾議定書(shu) 》中商定的逐步淘汰CFC生產(chan) 的規定不一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