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虹鱒魚和三文魚到底啥關係

張蘊 發布時間:2018-05-28 14:40:00來源: 科技日報

“青海虹鱒魚是打著三文魚旗號的冒牌貨……”

“淡水三文魚是寄生蟲高風險的虹鱒魚,寄生蟲超乎想象,不能生吃。”

短短兩(liang) 日內(nei) ,“青海虹鱒魚”儼(yan) 然成了“網紅”。而事件的起因,是源於(yu) 央視財經頻道的一則報道。

央視報道稱:“青藏高原很早以前就開始養(yang) 殖三文魚,目前已經占據了國內(nei) 三文魚三分之一的市場。”

一則看似再“規矩”不過的新聞消息,卻在短時間內(nei) 迅速發酵引起輿論嘩然,真相究竟如何?5月24日,科技日報記者第一時間走訪相關(guan) 領域專(zhuan) 家學者,以求為(wei) 讀者正聽。

虹鱒魚是“冒牌三文魚”?

給出結論之前,先來科普一下何為(wei) “三文魚”。

專(zhuan) 家介紹,三文魚(學名Oncorhynchus)其英語詞義(yi) 為(wei) “鮭科魚”。三文魚分為(wei) 鮭科鮭屬與(yu) 鮭科鱒屬,所以準確地說三文魚是鮭鱒魚。而鮭科魚中的鱒屬魚有兩(liang) 種:海鱒和虹鱒。

20世紀初,挪威人帶著大西洋鮭登陸香港,稱之為(wei) “salmon”,這個(ge) 外來詞在粵語中被音譯為(wei) “三文魚”。而在不同國家的消費市場三文魚涵蓋不同的種類,挪威三文魚主要為(wei) 大西洋鮭,芬蘭(lan) 三文魚包括我國東(dong) 北產(chan) 大馬哈魚和駝背大馬哈魚等。

“這是一個(ge) 認知概念問題,三文魚是商品名,不是種名。消費者普遍認為(wei) 三文魚一定是進口大西洋鮭魚,然而所有的虹鱒魚、大西洋鮭魚——鮭形目下屬大約220個(ge) 品種,都可以通俗稱為(wei) 三文魚。” 甘肅省水產(chan) 研究所所長張豔萍博士說。

生吃虹鱒魚安全嗎?

虹鱒魚能生吃嗎?養(yang) 殖的三文魚會(hui) 有很多寄生蟲嗎?

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基地常務副總楊旭介紹,從(cong) 1995年挪威對中國出口以來,中國人吃到的都是進口養(yang) 殖三文魚。很多消費者普遍存在認識誤區,認為(wei) 野生的就是天然的,一定比養(yang) 殖的好。其實並不盡然。

“就漁業(ye) 產(chan) 品而言,決(jue) 定產(chan) 品品質的關(guan) 鍵是它們(men) 每天是否能攝入均衡的營養(yang) 物質,是否能生活在安全、潔淨的環境中。”楊旭說,“以挪威三文魚養(yang) 殖為(wei) 例,臭名昭著的異尖線蟲成蟲是寄生在鯨魚、海豚這樣的海洋哺乳動物腸道裏。蟲卵隨寄主排泄物進入海水後,變成磷蝦等的食物。小蝦們(men) 被三文魚吃掉的同時,寄生蟲也得以入住三文魚體(ti) 內(nei) 。而養(yang) 殖漁場通過網箱隔離了養(yang) 殖魚和其他野生魚類,且完全使用人工顆粒飼料飼養(yang) ,這些飼料魚餌經過高溫膨化處理,直接切斷了寄生路徑。同時,網箱都有鳥類防護設施,阻斷了寄生蟲通過鳥類糞便傳(chuan) 播的途徑。”

這一說法得到了青海大學生態環境工程學院院長李長忠的肯定。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目前在青海省沒有發現嚴(yan) 重的能夠危害健康的鱒魚寄生蟲發病情況。

“可以肯定的是,三文魚可以生食,它有很多食用方法,刺身隻是其中一種。但從(cong) 安全角度而言,三文魚加熱到65攝氏度以上食用比較放心。”李長忠說。

張豔萍對此也有自己的看法。“青海龍羊峽水庫養(yang) 殖的是三倍體(ti) 虹鱒魚,不存在有寄生蟲不能吃的說法。隻有野生魚類會(hui) 存在寄生蟲,人工養(yang) 殖的不存在寄生蟲問題,完全可以生食。目前市場中很少有野生鮭魚在商品市場流通,包括國外進口的三文魚也是人工養(yang) 殖的大西洋鮭魚。”

虹鱒魚為(wei) 什麽(me) 偏愛青海?

“青海是飼養(yang) 三文魚的天堂!”采訪中,李長忠感慨道。

李長忠介紹,鮭鱒魚係冷水性凶猛魚類,對棲息環境要求很高,尤喜水質清澈、溶氧豐(feng) 富的山川溪流。其生長最適溫度為(wei) 14至16攝氏度,在適溫範圍內(nei) 攝食旺盛,生長迅速。

目前,青海省鮭鱒魚產(chan) 量達到1.38萬(wan) 噸,占到全國鮭鱒魚產(chan) 量的30%,已成為(wei) 全國最大的鮭鱒魚網箱養(yang) 殖基地。其中國內(nei) 最大的鮭鱒魚養(yang) 殖基地位於(yu) 青海龍羊峽,海拔2600米,水域麵積383平方公裏,平均水深80米,年均水溫12℃,不封凍,是不可複製的鮭鱒魚理想養(yang) 殖環境。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nei) 鮭鱒魚消費量每年在11到13萬(wan) 噸,國內(nei) 產(chan) 量不到5萬(wan) 噸,青海2017年產(chan) 量為(wei) 1.38萬(wan) 噸,已是供不應求的局麵。

龍頭產(chan) 業(ye) 需要強大的科學技術支撐,對此,青海大學高原水生生物和生態團隊、青海省農(nong) 牧廳漁業(ye) 管理局等單位在水質監測、苗種培育、營養(yang) 調控和餌料加工、疫病防控等方麵通過技術攻關(guan) 形成了較為(wei) 完善的技術體(ti) 係,為(wei) 全省乃至全國的冷水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起到了示範和引領作用。記者了解到,青海大學高原水生生物與(yu) 生態團隊作為(wei) 青海省農(nong) 牧業(ye) 十大科技創新平台之一的技術依托單位,由李長忠任首席專(zhuan) 家,這一團隊已經吸引了國內(nei) 頂級高原水生生物冷水養(yang) 殖和水生生物和生態保護大專(zhuan) 院校和科研院所博士生10名。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