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保護個人信息還需加把勁

汪靈犀 發布時間:2018-06-01 13:50: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騷擾信息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近些年來,推銷電話、垃圾短信、廣告郵件等騷擾信息幹擾了很多人的日常生活,讓公眾(zhong) 不堪其擾。記者在對周圍數十位朋友進行隨機采訪後發現,幾乎所有人都被騷擾電話或短信“問候”過。剛一報名考試就收到各類培訓機構的推銷短信,剛一交付新房就接到若幹裝修公司的騷擾電話……個(ge) 人信息被泄露似乎已是見怪不怪,無可奈何。為(wei) 何一直在跟進的相關(guan) 治理措施效果不明顯?如何才能阻止個(ge) 人信息“被賣”,讓人們(men) 享受安寧清心的正常生活?

個(ge) 人信息成了“唐僧肉”

“偷偷往你賬戶塞了30元紅包,今天中午吃點好的。回T退訂。”

“七周年特惠,品牌上新,半價(jia) 秒殺,最後四小時,點擊開搶!”

“恭喜您獲得50000元現金貸額度,無需上門,最快2小時放款。”

騷擾電話和推銷短信隨時隨處可見,已經成為(wei) 社會(hui) 的一大公害。《2017年中國手機安全狀況報告》顯示,近5年來,垃圾短信數量盡管有所下降,但總量仍然驚人。“網絡時代,到底去哪裏才能安放我的信息?”網友的感慨,實際上是信息時代的普遍焦慮。

“騷擾電話和短信是一種不可預期的煩擾,嚴(yan) 重侵害公眾(zhong) 的安寧權。並且,個(ge) 人信息的泄露為(wei) 不法分子準確、定向犯罪提供了可能,提高了犯罪的針對性,對社會(hui) 公共生活和安全的威脅明顯增加。”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孫晉說。

此前,中國互聯網協會(hui) 曾發布《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報告顯示54%的網民認為(wei) 個(ge) 人信息泄露嚴(yan) 重,其中21%的網民認為(wei) 非常嚴(yan) 重,84%的網民親(qin) 身感受到了由於(yu) 個(ge) 人信息泄露帶來的不良影響。《報告》還稱,僅(jin) 從(cong) 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我國網民因為(wei) 垃圾信息、詐騙信息、個(ge) 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總體(ti) 經濟損失就高達915億(yi) 元。

個(ge) 人信息成了“唐僧肉”,誰都想吃一口。“大數據時代,很多人通過鑽‘大數據’和‘個(ge) 人信息’界定模糊的空子,用大數據做幌子,散播或者倒買(mai) 倒賣個(ge) 人數據。”中國政法大學傳(chuan) 播法中心研究員朱巍表示,目前販賣個(ge) 人信息、“精準推銷”或“精準詐騙”,已形成一條地下灰色鏈條。

懲治賤賣信息的“黑手”

其實,騷擾信息的相關(guan) 治理一直在跟進。5月1日,《信息安全技術個(ge) 人信息安全規範》正式實施。更早以前,2017年6月1日,網絡安全法正式施行。但由於(yu) 信息泄露渠道多、竊取行為(wei) 成本低、違法追查難度大,很多人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麵前鋌而走險。有專(zhuan) 家指出,最關(guan) 鍵的是要治理信息泄露的源頭。

由於(yu) 信息保護需要增加成本,一些平台和商家並不願意花太多心思。一方麵,麵對係統漏洞熟視無睹,給企業(ye) “內(nei) 鬼”可乘之機,形成灰色產(chan) 業(ye) 鏈。另一方麵,部分平台和商家隱私條款極度不透明,“綁架”了用戶的選擇權。去年,有媒體(ti) 發布1000家常用網站和APP隱私政策透明度報告。結果顯示,沒有1家能夠達到透明度高的標準,而透明度較低和透明度低的平台個(ge) 數加起來多達806個(ge) ,超過總數的80%。

“個(ge) 人信息保護的核心在於(yu) 平台提供者,他們(men) 不但是搜集個(ge) 人信息的主體(ti) ,還負責信息流通的渠道,可通過廣告聯盟、用戶畫像等方式發送精準廣告。”朱巍認為(wei) ,平台提供者需認真落實網絡安全法的要求。

天網恢恢。今年5月底,深圳開展第六次打擊整治騷擾信息違法犯罪行動,查處繳獲涉騷擾信息違法犯罪窩點24個(ge) 、非法公民個(ge) 人信息139萬(wan) 餘(yu) 條。北京5月份也開展打擊網絡侵犯公民個(ge) 人信息犯罪,刑拘138人。江蘇常州去年挖出一條巨大個(ge) 人信息黑市交易鏈,抓獲48名內(nei) 鬼和82名中介商。懲治“黑手”力度越來越大。

守住尊重知情權的“底線”

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互聯網政策與(yu) 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薛虹介紹,網絡安全法對個(ge) 人信息安全保護製定了明確規定,個(ge) 人信息保護法也加快了立法進程。“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二次審議的電子商務法草案中,關(guan) 於(yu) 個(ge) 人信息安全的內(nei) 容在各個(ge) 章節都有具體(ti) 規定,還有一些製度創新和要求,比如個(ge) 人信息泄露發生時,平台或商家要履行告知受害者的義(yi) 務等。”

不堪其擾下,公眾(zhong) 的個(ge) 人信息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正在迅速增強。根據企鵝智酷發布的《2018年中國網民受騙與(yu) 維權調查報告》,七成受訪者希望進一步揭露違法收集個(ge) 人信息的黑心企業(ye) 。一旦遭遇信息詐騙,選擇投訴曝光的受訪者比例從(cong) 去年的58.7%提升到83.1%。那些在個(ge) 人信息保護上不思進取、企圖繼續鑽空子的企業(ye) ,遲早會(hui) 被市場淘汰。

有學者指出,個(ge) 人信息的隱私權是“尊重、友誼、愛、信任和個(ge) 人自由的根本”,同時也是“在互聯網和現實兩(liang) 個(ge) 社會(hui) 裏維持文明與(yu) 尊嚴(yan) 的基本方式”。企業(ye) 收集和使用個(ge) 人信息,必須征得消費者同意,尊重消費者知情權,這個(ge) 基本底線不能突破。那些不注重用戶個(ge) 人信息保護的企業(ye) ,都會(hui) 遭遇信任危機。從(cong) 去年底支付寶年度賬單授權漏洞事件,到今年海外社交網站臉書(shu) 5000萬(wan) 用戶數據泄露事件,都說明了這一點。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恢複二手手機已刪信息,觸犯刑法高壓線

    恢複、倒賣二手手機裏的個人信息,已經成為這個行業的重要“副業”,甚至見怪不怪,這就需要司法機關及時亮劍,以個案來普法,以儆效尤,終止破窗效應。你把手機裏的信息刪除了,甚至恢複了出廠設置,當成二手手機賣出去。但是,...[詳細]
  • APP查征信後患無窮 "經濟身份證"或被泄露

    不用跑銀行排隊等候,隻需在手機上下載個APP,輸入相關個人信息,就能查詢個人征信,並在24小時內出具報告……這是很多手機APP宣稱的內容。確實挺方便的,但殊不知,背後卻存在嚴重的信息安全隱患。日前,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於...[詳細]
  • 蘋果用戶隱私咋泄露的?專家分析有兩種途徑

    撥打蘋果公司的官方谘詢電話,卻因為和“技術顧問”發生了口角,個人信息遭到竊取,還被威脅要將個人資料和信息“分享”出去……3月初,網友“@美國往事1999”在微博上發文,公布相關錄音及截圖證據,矛頭直指蘋果官方。4月5日,...[詳細]
  • 個人信息需要“防盜門”

    除了職業道德的自我約束,如果沒有法規政策的保駕護航,大數據時代的商業公司就容易迷失方向社交媒體巨頭臉書,近日因為5000萬用戶數據泄露一事,站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據報道,劍橋大學一位心理學教授,幾年前開發了一款可以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