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風雲二號"最後一顆衛星成功發射

倪偉 發布時間:2018-06-06 11:26:00來源: 新京報

5日21時07分,風雲(yun) 二號H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風雲(yun) 二號H星是風雲(yun) 二號係列最後一顆衛星,也是我國成功發射的第17顆風雲(yun) 係列氣象衛星,將專(zhuan) 注為(wei) 中國西部地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天氣預報、防災減災提供支撐。

風雲(yun) 二號係列衛星是我國天氣預報的主力,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抓總研製。這一年滿“20歲”的成熟衛星,為(wei) 我國天氣預報的進步立下了汗馬功勞。

以台風監測為(wei) 例,自1998年風雲(yun) 二號衛星投入運行至今(截止到今年4號台風),風雲(yun) 二號對西太平洋及南海生成的471個(ge) 台風、登陸我國的141個(ge) 台風監測“無一漏網”。

風雲(yun) 二號實現“四星同輝”

風雲(yun) 二號是我國第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共規劃有01批、02批、03批三個(ge) 批次9顆衛星。03批衛星於(yu) 2006年立項研製,H星為(wei) 03批第三顆業(ye) 務應用衛星,入軌後將命名為(wei) H星。

從(cong) 1997年風雲(yun) 二號A星升空起,我國已發射8顆風雲(yun) 二號衛星,它們(men) 定位在距地麵約3.6萬(wan) 公裏的地球靜止軌道上,拍攝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雲(yun) 圖,用來觀測氣象、預報天氣。

據風雲(yun) 二號衛星總指揮李海生介紹,風雲(yun) 二號H星主要功能與(yu) 03批前兩(liang) 顆衛星一致,但卻是風雲(yun) 二號所有衛星中可靠性最高、性能最穩定的衛星。因為(wei) 團隊人員研製每一顆新星時,都會(hui) 充分總結前一顆衛星的經驗,因此衛星一顆比一顆先進、性能一顆比一顆優(you) 化。

風雲(yun) 二號總設計師曹亮表示,相比於(yu) 前一顆G星,風雲(yun) 二號H星共有15項技術狀態進行了改進提升。

至此次發射前,風雲(yun) 二號有3顆衛星在軌運行(E星、F星、G星),形成了“多星在軌、互為(wei) 備份、統籌運行、適時加密”的業(ye) 務運行模式,在台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及沙塵暴、森林草原火災的監測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我國天氣預報主力衛星。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測算,風雲(yun) 衛星的投入產(chan) 出比達到1:40。

對近海台風監測無一漏網

據國家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風雲(yun) 二號衛星地麵應用係統總指揮魏彩英介紹,風雲(yun) 二號衛星已成為(wei) 我國應用最好的係列遙感衛星之一,廣泛用於(yu) 生態文明建設、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特別在台風、暴雨、大霧、沙塵暴等災害監測預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台風監測為(wei) 例,自風雲(yun) 二號投入運行至今(截至今年4號台風),20年間,西太平洋及南海共生成了471個(ge) 台風,其中141個(ge) 登陸我國,風雲(yun) 二號監測到了所有471個(ge) 台風。

20歲“高齡”的風雲(yun) 二號係列在堅持服役的同時,將替代風雲(yun) 二號的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yun) 四號已開始工作。

我國在2016年發射了一顆風雲(yun) 四號。今年5月1日,這顆風雲(yun) 四號A星正式投入業(ye) 務運行,使我國氣象衛星業(ye) 務順利完成更新升級。未來,風雲(yun) 四號將逐步全麵替代風雲(yun) 二號。根據布局方案,風雲(yun) 四號A星在主業(ye) 務位置東(dong) 經105運行,在該位置的風雲(yun) 二號G星漂移至東(dong) 經99.5繼續提供觀測服務。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介紹,風雲(yun) 四號觀測效率比風雲(yun) 二號提升20倍、探測通道提升3倍、觀測數據量增加160倍,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地球靜止軌道成像觀測和紅外高光譜大氣垂直探測綜合觀測,使我國氣象衛星“從(cong) 跟跑並跑轉向並跑領跑”。

焦點 1

為(wei) 覆蓋更多國家H星西移7.5

風雲(yun) 二號H星原計劃定位在東(dong) 經86.5上空,最終卻將位置往西移動了7.5,定位在東(dong) 經79上空。

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係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介紹,這一更改是應世界氣象組織和亞(ya) 太空間合作組織要求作出的,使得風雲(yun) 二號不僅(jin) 能覆蓋我國全境,而且還能為(wei)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印度洋和大多數非洲國家提供服務。

趙堅表示,這一布局有多方麵意義(yi) :

首先,將進一步優(you) 化風雲(yun) 係列衛星的軌道布局,更好地覆蓋我國天氣係統上遊地區監測,提高我國天氣預報準確率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其次,可讓“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和亞(ya) 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接受來自風雲(yun) 衛星的更好的氣象監測服務。

此外,這一布局響應了世界氣象組織希望中國加強印度洋區域的衛星觀測,避免未來該區域出現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監測空白的建議。

“這體(ti) 現了中國對國際社會(hui) 的貢獻,對進一步提升中國航天事業(ye) 和氣象事業(ye) 的國際地位有著重要意義(yi) 。”趙堅說。

風雲(yun) 二號H星西移,是否會(hui) 影響對中國境內(nei) 的覆蓋?趙堅表示,西移後,衛星仍可全麵覆蓋中國境內(nei) ,其東(dong) 沿延伸至太平洋海域。

焦點 2

服務“一帶一路”地區防災減災

據國防科工局介紹,風雲(yun) 二號H星將運行在與(yu) 新疆喀什相同經度的赤道上方,可以實時獲取中國及其周邊地區可見光、紅外雲(yun) 圖和水汽分布圖,收集並轉發氣象、海洋和水文等環境監測資料,播發數字展寬雲(yun) 圖,嚴(yan) 密監視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天氣係統的變化。

自然災害是“一帶一路”沿線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威脅。根據國際災害數據庫統計,“一帶一路”沿線相對災害損失是全球平均值的兩(liang) 倍以上,以氣象災害居多。

這些地方多山地、高原、沙漠、海洋等無人區,氣象觀測盲點多,成為(wei) 天氣預報的短板。運行於(yu) “天外”的氣象衛星可對大氣進行全天候、立體(ti) 化觀測,清晰捕捉風雲(yun) 變化,有效彌補地麵觀測短板。

今年4月24日,國防科工局、中國氣象局與(yu) 亞(ya) 太空間合作組織簽署了風雲(yun) 氣象衛星應用合作意向書(shu) 。中國氣象局同日發布“中國風雲(yun) 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製”,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遭受台風、暴雨、強對流、森林草原火災、沙塵暴等災害時,可申請啟動該機製,第一時間獲得風雲(yun) 衛星高頻詞雲(yun) 圖及相關(guan) 定量產(chan) 品,為(wei) 防災減災救災提供及時信息保障。

目前,風雲(yun) 衛星已成為(wei) “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氣象“守護星”。2017年8月,風雲(yun) 二號E星提前捕捉到巴基斯坦強降水跡象,及時發出氣象預警,助當地展開防災救災工作。2015年尼泊爾“4·25”地震期間,風雲(yun) 衛星數據成為(wei) 該國震後24小時內(nei) 抗震救災的重要保障。

前瞻

2025年前規劃11顆氣象衛星

中國氣象局在《我國氣象衛星及其應用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了我國氣象衛星後續發展需求;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明確了與(yu) 氣象事業(ye) 緊密相關(guan) 的11顆衛星。

這11顆衛星包括3顆風雲(yun) 三號衛星、2顆風雲(yun) 四號衛星、一顆晨昏軌道氣候衛星、一顆高精度溫室氣體(ti) 探測衛星和1顆高光譜衛星。此外,還有全新研製的一顆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衛星和2顆降水測量雷達衛星。

其中,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衛星將提升人類對快速變化的台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係統的監測預警能力。該衛星成功發射後將與(yu) 風雲(yun) 四號組網運行,大幅增強降雨預報、氣候預測、自然環境和自然災害監測的能力。

降水測量雷達衛星將實現主動降水測量與(yu) 被動微波和光學成像遙感的結合,實現降水和雲(yun) 雨大氣參數遙感探測,獲取融化層高度和厚度信息,為(wei) 提高降水數值預報的準確率提供支撐。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