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交付首批“人造太陽”磁體支撐產品
作為(wei) 目前世界上規模僅(jin) 次於(yu) 國際空間站的大科學工程計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迎來重大工程節點。由中核集團承擔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磁體(ti) 支撐首批產(chan) 品6月9日在貴州遵義(yi) 正式交付,將被運往位於(yu) 法國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現場,成為(wei) 進入廠房並進行安裝的首批基礎性部件。
ITER磁體(ti) 支撐研發製造任務,由中核集團核工業(ye) 西南物理研究院(以下簡稱西物院)承擔,包括重力支撐(GS)、極向場線圈支撐(PFCS)和校正場線圈支撐(CCS)三部分。
此次交付的18套PFCS5以及首套GS、PFCS3、PFCS4產(chan) 品,是ITER重要結構安全部件之一,負責支撐整個(ge) 熱核聚變實驗堆的核心裝置——磁體(ti) ,其質量和進度關(guan) 係到整個(ge) ITER裝置的運行穩定性和裝配進度。
磁體(ti) 支撐不僅(jin) 承載著1萬(wan) 噸的磁體(ti) 係統重量,還要承受極端條件下產(chan) 生的巨大脈衝(chong) 電磁力和強熱應力。惡劣的工作環境也對設計和製造提出了高要求。
自2010年12月ITER磁體(ti) 支撐采購包合同簽訂以來,西物院聯合國內(nei) 多家企業(ye) 組成的中國團隊,先後完成了從(cong) 材料到製造工藝的係列認證,以及ITER磁體(ti) 支撐采購包的生產(chan) 製造任務,取得了多項關(guan) 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最終獲得ITER國際組織的認可,為(wei) 和平利用核能和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ITER是由中、美、俄、歐盟、日、韓、印度等七方共同合作建造可實現大規模聚變反應的實驗堆,以解決(jue) 人類共同麵臨(lin) 的能源問題。由於(yu) 其原理和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相似,因此也被稱為(wei) “人造太陽”。ITER構成相當複雜,需各項超前技術。我國陸續承擔了ITER計劃18個(ge) 采購包的製造任務,涵蓋了ITER裝置幾乎所有的關(guan) 鍵部件,製造任務由上百家科研院所、企業(ye) 承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人造太陽”關鍵調控技術突破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的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EAST(全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團隊孫有文研究員課題組,在EAST上利用三維旋轉磁擾動場控製偏濾器靶板熱負荷研究方麵取得了新進展,相關結果日前發表在聚變領域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