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互聯網讓個人信用成第二“身份證”
從(cong) 8月31日開始,河南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實現與(yu) 安全生產(chan) 、環境保護、稅收等40多個(ge) 行業(ye) 領域的數據聯網,通過在線大數據可視化分析來監測信用主體(ti) 狀況,實現“逢批必查”“逢辦必查”。
河南省發改委信用處負責人表示,未來個(ge) 人信用將成為(wei) 第二張“身份證”,守信者可以享受租車、住酒店都不需交付押金的福利,失信者可能連出門打車、超市購物都困難。
據介紹,河南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是河南建設社會(hui) 信用體(ti) 係與(yu) 大數據融合發展試點省的重要內(nei) 容之一。該平台實現聯網後,各部門、各單位在利用平台開展行政管理工作時,近期可通過在線查詢、遠期可通過係統對接兩(liang) 種方式,對信用主體(ti) 進行獎勵和懲罰。例如交通運輸部門在辦理經營許可業(ye) 務審批時,工作人員登錄河南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輸入運輸公司法人的名稱、統一社會(hui) 信用代碼、組織機構代碼等關(guan) 鍵信息,可查詢當事人是否屬於(yu) 獎懲對象,對屬於(yu) 獎懲對象的當事人,平台會(hui) 自動列出紅黑名單種類、次數以及相對應的獎懲措施清單。
河南省發改委信用處負責人表示,今年年底前,河南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數據將嵌入“線上”辦事流程,與(yu) 河南政務服務網的數據融合銜接,實現對獎懲對象自動提醒警示、自動檢索、自動觸發、自動實施、自動反饋等全流程聯合獎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APP查征信後患無窮 "經濟身份證"或被泄露
不用跑銀行排隊等候,隻需在手機上下載個APP,輸入相關個人信息,就能查詢個人征信,並在24小時內出具報告……這是很多手機APP宣稱的內容。確實挺方便的,但殊不知,背後卻存在嚴重的信息安全隱患。日前,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於...[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