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溫度1億度,中國人造太陽內力驚人
“等離子體(ti) 中心電子溫度達到1億(yi) 攝氏度。”短短一句話讓網友興(xing) 奮了。11月12日,中科院等離子體(ti) 物理研究所發布消息,EAST核聚變裝置在2018年實驗中又有突破。
核聚變就像氫彈爆炸或太陽內(nei) 部反應,溫度超高,一般容器沒法盛放。被寄予最大希望的核聚變實驗方案叫“托卡馬克”——用超強的磁場約束高溫的核燃料。EAST又稱東(dong) 方超環,是中國研製的世界第一個(ge) 非圓截麵全超導托卡馬克。它的外形像一個(ge) 甜甜圈,它使用超導體(ti) ,以最小的能耗獲取最強的磁場。
EAST近年來一直走在國際競爭(zheng) 最前列,在高性能、穩態、長脈衝(chong) 等離子體(ti) 研究方麵成績傲人。比如去年EAST創造了“101.2秒高約束模等離子體(ti) 運行”的穩定時間世界紀錄,就引起輿論熱議。
“描述等離子體(ti) 的參數很多,比如穩態運行時間、密度、電子溫度、離子溫度等等,都很重要,我們(men) 希望所有的參數同時提高。”中科院等離子體(ti) 物理研究所所長萬(wan) 寶年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次大家關(guan) 注的‘1億(yi) 度’是電子溫度。媒體(ti) 喜歡簡化成‘等離子體(ti) 溫度1億(yi) 度’,實際上除了電子溫度還要看離子溫度。”
氘和氚發生聚變需極高溫度(氫彈用原子彈起爆來點燃)。高溫下,物質離散成較輕的電子和較重的原子核-離子(這也是它能被磁場約束的原因)。萬(wan) 寶年說,電子和離子的溫度有差異,要用不同技術分別加熱,用不同技術分別測量。
此次等離子體(ti) 中心電子溫度達到1億(yi) 攝氏度,主要歸功於(yu) 電子回旋與(yu) 低雜波協同加熱兩(liang) 項技術。
“EAST就好比一個(ge) 爐子,要讓它的內(nei) 部足夠熱。一要提高加熱效率,二要讓熱量更慢跑出去。”萬(wan) 寶年說,“爐子越大,越容易提升核心溫度。EAST比較小,實現電子溫度1億(yi) 度比較難;將來ITER(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用同樣的辦法實現2億(yi) 度,就容易多了。”
萬(wan) 寶年說:“實驗在8月份就已經完成,但當時沒有立即發布,因為(wei) 確保數據準確需要重新校核所有的測量設備和大量計算。一個(ge) 手段測量出來的數據,需要用其他手段的測量來驗證,並且多種手段的測量結果經過物理計算要自洽。”
“得到實驗結果時,我並沒有太激動,因為(wei) 這是預料之中的。”萬(wan) 寶年說,“這次的實驗是我們(men) 長期計劃中一個(ge) 點上的階段性成果。我們(men) 更加關(guan) 注的等離子體(ti) 綜合指標的提升,這個(ge) 科學價(jia) 值更高,對未來聚變堆的借鑒意義(yi) 也更大,但因為(wei) 太專(zhuan) 業(ye) ,大家對此不是太關(guan) 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實驗中,EAST蘊含的能量創了紀錄,它通過優(you) 化穩態射頻波等多種加熱、電流驅動技術在高參數條件下的耦合,以及先進等離子體(ti) 控製技術,實現加熱功率超過10兆瓦,等離子體(ti) 儲(chu) 能增加到300千焦。
相關(guan) 研究成果是10月下旬在印度舉(ju) 辦的第27屆國際聚變能大會(hui) 上公布的,國際同行給予高度評價(jia) 。11月12日消息在國內(nei) 發布後被廣為(wei) 轉發。
EAST此次實驗的“射頻波加熱、低動量注入、鎢偏濾器”等技術的組合,將為(wei) ITER和正在設計中的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提供重要的實驗依據與(yu) 科學支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中國“人造太陽”獲突破 加熱功率首超10兆瓦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我國“人造太陽”項目獲得重大突破,首次實現加熱功率超過10兆瓦,等離子體儲能增加到300千焦,在電子回旋與低雜波協同加熱下,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達到1億度。[詳細] -
太陽係存在第九大行星?天文學家有信心找到它
目前,研究人員在利用位於美國夏威夷的斯巴魯望遠鏡尋找第九大行星,並希望揭開其起源的秘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