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上演電動車電池“三國演義”
中日韓三國在電動車產(chan) 業(ye) 展開“電池戰爭(zheng)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動車市場,並向電池產(chan) 業(ye) 的頂峰攀登,而較早開發電動車電池技術的日本和韓國正爭(zheng) 相增加生產(chan) ,有分析稱,東(dong) 亞(ya) 三強正在上演電動車電池的“三國演義(yi) ”。
報道稱,中國政府積極扶持電動汽車產(chan) 業(ye) ,正顛覆超過130年的汽車產(chan) 業(ye) 史,目前在全球十大鋰電池廠商中,中國企業(ye) 占據7席。排名第一為(wei) 日本的鬆下、排名第二、三位的分別是中國的寧德時代和比亞(ya) 迪,進入前十的還包括LG化學和三星SDI兩(liang) 家韓國企業(ye) 。電動車電池領域形成“東(dong) 亞(ya) 三強”的局麵。
在產(chan) 能方麵,中國當仁不讓地處於(yu) 領先。《日本經濟新聞》稱,寧德時代在2017年的鋰離子動力電池銷量從(cong) 2016年的6.8吉瓦時增加到11.8吉瓦時。比亞(ya) 迪亦不甘落後,到2020年其動力電池製造能力將擴大到60吉瓦時,這一數字相當於(yu) 2017年中國總產(chan) 能的一半。報道援引彭博新能源財經的預測稱,到2021年中國將生產(chan) 全球70%的電動車電池。
而對於(yu) 日本企業(ye) 來說,其競爭(zheng) 力則來源於(yu) 電池技術領域的創新。文章指出,豐(feng) 田在被認為(wei) 可接替鋰電池的固態電池技術方麵進行了領先的研究,計劃到2030年將花費1.5萬(wan) 億(yi) 日元用於(yu) 下一代電池的研發項目,包括固態電池。豐(feng) 田還領導由新能源和工業(ye) 技術開發組織發起的100億(yi) 日元國家項目,以開發固態電池的基本技術。
韓國企業(ye) 也在不斷發力。報道稱,LG化學在中國增加了新的生產(chan) 能力,上個(ge) 月在南京開設了第二家電動車電池廠。LG化學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表示,新工廠的任務是應對全球電動車電池需求的快速增長。到2019年底,LG化學預計該工廠每年可生產(chan) 50萬(wan) 塊電池,為(wei) 中國和其他亞(ya) 洲市場的電動車製造商供貨。
汽車行業(ye) 分析師鍾師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固態電池作為(wei) 能將電動車續航裏程大大提升的新技術將是中日韓電池企業(ye) 展開爭(zheng) 奪的“技術高地”。有分析稱,鬆下、豐(feng) 田在固態電池核心技術方麵仍處於(yu) 領先地位,供應特斯拉的高鎳圓柱電池就是日本企業(ye) 的龍頭產(chan) 品,在高密度能量技術方麵處於(yu) 領先。三星、LG化學則依托自身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在動力電池領域具備了從(cong) 電芯到模塊的全產(chan) 業(ye) 鏈供應能力。中國企業(ye) 則依托國內(nei) 巨大市場需求,迅速配備完成了全套產(chan) 業(ye) 鏈,並開發出具有自身優(you) 勢的方形電池,在性價(jia) 比方麵相對日韓企業(ye) 占據了明顯優(you) 勢。
目前,汽車電池廠商們(men) 已經紛紛與(yu) 車企建立合作,為(wei) 其提供電池,並試圖進一步擴大自己的戰略合作關(guan) 係版圖。如寧德時代的主要客戶為(wei) 德國車企,鬆下的客戶為(wei) 日美車企,LG化學的客戶則為(wei) 韓國和歐洲車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以吸塵器著稱的戴森要在新加坡造電動車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該公司已選擇在新加坡生產電動車,其位於當地的新工廠將於今年晚些時候破土動工,而首輛電動車計劃在2021年下線。[詳細] -
萬鋼:智能化最合適的載體是新能源汽車
20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在論壇上表示,內燃機與電動化的相結合,將成為車用動力技術發展的一個新方向,智能化最合適的載體是新能源汽車。萬鋼表示,2017年全世界的新能源汽車都取得了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