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外太空的“饋贈” 沒你想象的愉悅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OSIRIS-Rex探測器伸出機械臂,為(wei) 即將進行的采樣工作進行了測試。這個(ge) 2016年踏上旅程的探測器的目的地是小行星貝努,計劃於(yu) 2023年攜小行星樣本返回地球。
這隻是人類探索小行星的一個(ge) 節點。而人們(men) 對小行星的好奇,一部分由於(yu) 它可能給地球帶來的威脅——小行星撞地球不僅(jin) 出現在科幻電影裏,也曾發生在真實世界裏。地球上一些巨大的隕石坑,就是它們(men) 當年造訪地球時留下的印記。
作為(wei) 茫茫宇宙的一員,無法獨善其身的地球一直接受著來自空間環境的各種“饋贈”。從(cong) 天外來客到太陽輻射,它們(men) 到底對地球產(chan) 生哪些影響?
見證曆史的隕石巨坑
美國亞(ya) 利桑那州,一片平坦高原上,有一個(ge) 外表很壯觀的大坑。大坑的直徑約1240米,深度約170米。這個(ge) 坑就是著名的巴林傑隕石坑。
早在1891年,美國地質學家偶然發現了這個(ge) 環形巨坑。起初,科學家認為(wei) 它可能是一個(ge) 死火山口。10多年後,采礦工程師巴林傑對這一巨坑產(chan) 生了強烈興(xing) 趣。
巴林傑堅信,巨坑是隕石撞擊而成的。為(wei) 尋找“肇事”的隕石主體(ti) ,巴林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最終卻未能如願。他是首個(ge) 指出巨坑為(wei) 隕石撞擊坑的人,巨坑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
據科學家推算,大約5萬(wan) 年前,一顆直徑約50米、重達30萬(wan) 噸的小行星,以每秒25公裏的速度衝(chong) 進地球大氣層,撞擊了如今的美國亞(ya) 利桑那州,形成了今天人們(men) 所看到的巨坑。
盡管早在1906年,巴林傑發表了論文,論證巨坑成因為(wei) 隕石撞擊。但事實上,直到1960年左右,尤金·蘇梅克等人才在巨坑中找到了最關(guan) 鍵的撞擊證據——柯石英和斯石英。
“這兩(liang) 種礦物隻會(hui) 在含石英的岩石受到瞬間巨大壓力時才會(hui) 產(chan) 生,就目前所知,隻有在撞擊事件和核試驗的環境下才可能形成。”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陳顒說道。據測算,形成巴林傑隕石坑的這次撞擊所產(chan) 生的能量,相當於(yu) 廣島原子彈爆炸的150倍。
蘇梅克對巴林傑隕石坑的研究方法和發現的關(guan) 鍵證據,為(wei) 此後隕石撞擊坑的鑒定提供了範例。受後來的地質過程影響,大多數地球早期的撞擊坑被磨滅消失了。據不完全統計,在地球上約有150個(ge) 依然可以辨認出來的大撞擊坑,其中直徑大於(yu) 100公裏的僅(jin) 有5個(ge) 。
陳顒舉(ju) 例道,位於(yu) 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曼尼古根隕石坑,直徑約100公裏,是目前地表上已知第五大的隕石坑。它是在約2.1億(yi) 年前,由一顆直徑約5公裏的天體(ti) 撞擊形成。
恐怖的第五次生物大滅絕
小行星撞地球,留下的不僅(jin) 僅(jin) 是隕石坑,可能還帶來了一些稀有元素。比如在元素周期表上排第77位的銥。
物理學家阿爾瓦雷茨發現,全世界生成於(yu) 距今6500萬(wan) 年時期的黏土中,銥的含量大幅增加。他認為(wei) ,這些銥元素來自地球以外,是小星體(ti) 碰撞地球時帶來的,碰撞的時間在中生代的白堊紀(K)和新生代的第三紀(T)之間,據此提出了地質學上著名的K-T線。
所謂K-T線,是指介於(yu) 白堊紀和第三紀之間的界線。界線,意味著代紀的更迭、物種的消亡與(yu) 新生。白堊紀末期,發生了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一度主宰陸地的恐龍也未能逃脫。這一場大災難因何而起?
在阿爾瓦雷茨看來,這場災難是由小行星撞擊導致的。據推測,約6500萬(wan) 年前,一顆直徑在10—30公裏間的小行星以每秒20—40公裏的速度一頭紮進了地球大氣層。這次異常猛烈的撞擊,導致地球上長時間灰塵蔽日,生物史上的一個(ge) 時代就此結束。
阿爾瓦雷茨提出的是一個(ge) 假說。為(wei) 了驗證這一假說,需要找到小行星撞擊地球時留下的隕石坑。上世紀80年代,人們(men) 終於(yu) 在墨西哥灣找到了6500萬(wan) 年前形成的一個(ge) 大坑。因為(wei) 它被1200米的沉積岩所覆蓋,所以比較難以發現。
“在K-T界限的時候,一個(ge) 石頭砸過來,形成了迄今為(wei) 止所知道的在地球上發生的最大的能量事件。”陳顒說道,目前絕大多數科學家相信,中生代和新生代分界的生物滅絕,是因為(wei) 撞擊事件造成的。
白堊紀的故事可能聽上去有些遙遠。而事實上,即使在今天,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風險依然存在。NASA觀測數據顯示,在已知的近地小行星中,約有1000顆直徑超過1英裏(約1.6公裏),約有1.95萬(wan) 顆直徑超過100米。
對於(yu) 如何防止來自“近鄰”的侵擾,科學家也一直在想辦法。比如,歐盟提出了防禦小行星項目“近地軌道防護盾”計劃,擬在2020年以前正式實施。該計劃旨在通過導彈炸毀、引力牽引和主動碰撞等多種手段,防範近地小行星撞擊地球。
不期而至的北美大停電
和顯而易見的撞擊相比,空間環境還以另一種相對隱蔽的方式影響著地球。
刮風下雨,地麵上的這些天氣變化,大家並不陌生。其實,日地空間裏也有天氣變化。突發性太陽活動,比如太陽黑子、耀斑等,引起的日地空間環境高度動態的短時間尺度的變化,被稱作空間天氣。
太陽離地球那麽(me) 遠,突發性的太陽活動會(hui) 對地球上人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產(chan) 生什麽(me) 影響呢?災害性的空間天氣會(hui) 對航天係統、無線電係統、電力和能源係統、軍(jun) 事係統產(chan) 生嚴(yan) 重影響,還會(hui) 對地麵天氣和氣候係統產(chan) 生較明顯的影響。
為(wei) 了說明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陳顒舉(ju) 了1989年3月發生的北美大停電的事例。3月對北美地區來說還是很冷的時節。在那個(ge) 深夜,北美地區的人們(men) 先是看到了極光,隨後加拿大魁北克地區突然發生了大規模的停電。有600萬(wan) 人在很低緯度的位置,度過了一個(ge) 寒冷而恐懼的夜晚。當時,停電情況持續了約9個(ge) 小時。
不久,NASA出麵證實了這是因為(wei) 太陽發生了一次日冕大爆發事件,而且爆發是有方向性的。噴發的物質正對著地球上的北美地區,因此對該地區的電力係統和通訊係統形成了巨大的影響,造成了大停電。
事實上,這次太陽風暴的強度尚不及1859年太陽耀斑事件強度的三分之一。有科學家預估,如果1859年耀斑事件發生在今天,它很可能會(hui) 徹底摧毀人類現代化的科技基礎設施。
突發的、災害性的空間天氣變化,無疑給衛星運行、通信、導航和電力係統安全帶來了挑戰。而揭示災害性空間天氣的整體(ti) 變化規律,提供高精度、高時變的空間天氣數值預報,是目前極富挑戰性的國際前沿課題之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國際空間站迎來新“房客”
太空中獨一無二的微重力環境是科學家們趨之若鶩的實驗寶地,例如在微重力環境下運行高性能冷原子鍾、進行胚胎幹細胞培養、研究晶體生長等,都是在地球上難以完成的任務。[詳細] -
下個60年,NASA何去何從
六十年滄桑砥礪,一甲子春華秋實。NASA不僅實現了載人登月的目標,還將其在載人飛行任務領域的視野擴展到了火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