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討論科學家,別落入“八卦”俗套

張蓋倫 發布時間:2018-12-14 13:09:00來源: 科技日報

近日,美國著名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去世的消息成了公眾(zhong) 話題。這位被楊振寧稱作“獲得諾貝爾獎隻是時間問題”的科學家因抑鬱症自殺,年僅(jin) 55歲。這則消息在輿論場激蕩起一圈又一圈漣漪,大家覺得不可思議,太過突然,紛紛追問——為(wei) 什麽(me) ?

為(wei) 什麽(me) ?盡管有家人聲明,網絡上還是流傳(chuan) 著多個(ge) 不同版本。公眾(zhong) 在社交媒體(ti) 上近乎熱烈地討論著,那些在近似時間節點發生的獨立事件,是否有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人們(men) 神秘兮兮地交換著他們(men) 從(cong) 不同渠道搜集而來的半真半假的信息,試圖圍繞科學家之死,拚湊出一段曲折離奇的故事。

張首晟是誰,他做了什麽(me) ?他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是什麽(me) ,他的拓撲絕緣體(ti) 又是什麽(me) ?他的這些研究究竟對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有何作用?……這些追問,在日漸升溫的討論中,一度淪為(wei) 邊緣話題。

這樣的情景似曾相識。畢竟,圍繞著物理學家楊振寧,網友關(guan) 注更多的也是他的家庭生活,他的情感經曆。每次有楊振寧先生出現的新聞,評論裏必然有人盯著他的私人生活誇誇其談。至於(yu) 他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領域作出的貢獻,沒有人認真對待。

談論這種八卦和花邊,沒有任何門檻。你無需了解這位科學家,也不用搞清楚高深的物理學術語。你從(cong) 人性角度剖析,用社會(hui) 經驗“腦補”,就能言之鑿鑿,振振有詞,成為(wei) 信息傳(chuan) 播的熱點。

但請警惕,八卦不應該成為(wei) 討論科學人物時的唯一重點。畢竟,能在普通公眾(zhong) 中獲得關(guan) 注度的科學家本就不多,他們(men) 展開的科學探索,他們(men) 踐行的科學精神,本可以深入人心。但如果知名科學家的科學故事也淹沒在流言蜚語中,對公眾(zhong) 來講未嚐不是一種遺憾。

不是說談論科學家一定要“正襟危坐”,他的生活、個(ge) 性和經曆,也是他的組成部分。隻是,你已經認識了一位科學家,並對他產(chan) 生了興(xing) 趣,卻與(yu) 他所搭建的輝煌的科學殿堂擦肩而過,一腳踏入裝滿“奇聞軼事”的後花園還流連忘返,這是“撿了芝麻丟(diu) 了西瓜”——虧(kui) 了。

執著於(yu) 八卦,還有另一個(ge) 壞處——願意走出圈子的科學家恐怕會(hui) 更少。

畢竟,如果在公眾(zhong) 中知名就意味著要被八卦、“被扒皮”,甚至引來不負責任的猜測,科學家們(men) 自然也會(hui) 選擇“躲進小樓成一統”,這樣更為(wei) 穩妥安全。在同行圈子中發發論文,做做研究,就能獲得聲譽,何必費勁出來麵對公眾(zhong) ?科學家不是娛樂(le) 明星,麵對“窺私欲”,他們(men) 也沒有讓渡自己部分隱私權的義(yi) 務。但如果他們(men) 都縮了回去,誰來做那些拉近公眾(zhong) 與(yu) 科學距離的人,誰來做孩子心中的科學引路人,誰來成為(wei) 他們(men) 的偶像?

這個(ge) 時代依然需要知名科學家,他們(men) 是幫人類答疑解惑的人。他們(men) 用卓越成就贏得名聲,他們(men) 也是傳(chuan) 播科學精神的重要載體(ti) 。獵奇少一些,好奇多一些,你才沒有辜負這個(ge) 存在大師的年代。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科學家呼籲增加土壤碳儲量以應對氣候變化

    “千分之四倡議”是2015年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啟動的一項行動計劃,旨在通過因地製宜的農業實踐,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和碳封存,以發揮農業土壤在糧食安全和氣候變化方麵的關鍵作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