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全球氣候變暖,今冬為啥那麽冷

發布時間:2019-01-03 13:29:00來源: 經濟日報

  新年伊始氣溫回升,大家這才從(cong) 刺骨的寒冷裏緩過神來。入冬以來,僅(jin) 2018年12月,中央氣象台就兩(liang) 次發布寒潮預警——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溫顯著,南方多地大雪紛飛,氣溫頻刷入冬新低,甚至突破曆史極值……有人質疑,不是全球變暖了嗎,怎麽(me) 還這麽(me) 多寒潮?

  如今,全球變暖已成為(wei) 全人類普遍關(guan) 注的問題之一。2017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比1981年至2010年的平均值偏高0.46℃,高出工業(ye) 化前水平約1.1℃,成為(wei) 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最暖的非厄爾尼諾年份。

  近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公報稱,2018年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將創下有記錄以來第四高位。公報還稱,有記錄以來20個(ge) 最熱年份都出現在過去22年,其中最近4年占據了排行榜前四位。

  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高級工程師王遵婭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近幾十年表現出顯著增暖趨勢——2018年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shu) 》顯示,1901年至2017年間,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上升了1.21℃,且監測表明,近20年是20世紀以來最暖的時期。其中,中國各區域的年平均氣溫都呈上升趨勢,北方增暖幅度大於(yu) 南方,冬季增暖幅度大於(yu) 其他季節。

  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那麽(me) 寒潮也最常出現在冬季嗎?依據中國氣象局《冷空氣過程監測業(ye) 務規定》(試行),對曆史上強冷空氣和寒潮過程進行統計分析後發現,強冷空氣過程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發生最為(wei) 頻繁,平均每年發生4.2次,其次為(wei) 秋季;寒潮過程則出現在秋季(9月至11月)的頻率最高,年均發生1.87次,冬季次之,其中11月出現寒潮頻率最高,平均每年出現0.9次。

  那麽(me) ,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寒潮是變多還是變少了?據1961年至2015年中國年區域性寒潮及強冷空氣過程頻次變化統計,年寒潮過程頻次呈明顯減少趨勢,減少速率為(wei) 每10年0.4次。同時,年強冷空氣頻次也呈微弱減少趨勢。王遵婭說,這種變化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氣候變暖的影響。

  明明數據顯示寒潮減少了,為(wei) 何冬天還是那麽(me) 冷?近年來,全球也頻發多個(ge) 極端寒冷事件案例。例如,2008年,我國南方大範圍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就與(yu) 頻繁而強烈的冷空氣活動有關(guan) ;2009年初,低溫、暴風雪席卷北美和歐洲大部,多地出現嚴(yan) 寒天氣;2012年1月,歐洲多國出現嚴(yan) 寒暴雪,僅(jin) 波蘭(lan) 就凍死30餘(yu) 人;2015年11月21日至27日,中國北方地區出現大範圍降溫天氣,河北保定、山東(dong) 濟南等113個(ge) 監測站的最低氣溫跌破1961年以來11月最低氣溫記錄……

  這些極端寒冷事件的發生似乎跟寒潮變少有些許衝(chong) 突。對此,王遵婭解釋說,寒潮的減少並不表示它就不發生了,隻要寒潮到來,就會(hui) 帶來劇烈降溫,並伴隨出現低溫、大風、雨雪等天氣,嚴(yan) 重時,還會(hui) 對社會(hui) 生產(chan) 生活造成影響和損害。

  值得關(guan) 注的是,寒潮強度和頻次的變化會(hui) 受到全球氣候背景,以及不同時空尺度環流和外強迫因子的影響。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全球變暖背景下,不同地區的增暖不均勻,北極地區的增暖幅度較中緯度和低緯度地區都要大,這使得低緯和高緯之間的溫度梯度變小,並進一步促使歐亞(ya) 中高緯度地區的環流經向度增大,從(cong) 而使冷空氣更容易向中緯度區域爆發。

  也有學者表示,全球變暖促使北極海冰加速融化,極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層覆蓋,其海麵相對溫暖的空氣就會(hui) 向寒冷的高空移動,影響極地大氣循環。如此一來,極地冷空氣在高壓係統推動下,向北半球大陸地區南下進發,導致氣溫驟降。

  遇有持續低溫冷凍天氣時,人們(men) 對全球變暖的質疑總是此起彼伏。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表示,全球變暖是一種平均趨勢,如果僅(jin) 從(cong) 溫室氣體(ti) 的增溫效應看,今後全球變暖的速度將會(hui) 呈加劇可能,但仍存在不確定因素。而除了全球溫室氣體(ti) 減排的努力外,尚難確定海洋等產(chan) 生的升溫或降溫作用到底有多大,即自然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減弱或抵消人類活動因素。

  其實,全球變暖與(yu) 寒潮頻次和強度變化的關(guan) 係很複雜。目前,科學界已經認識到:未來20至30年間,對這種相對短尺度氣候變化預測的重要性,要明確回答全球氣候近期變化的詳細和可信的演變軌跡,仍需數年之後。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