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學研究表明:中國PM2.5汙染下降 居民預期壽命延長半年
細顆粒物(PM2.5)對人體(ti) 的健康危害已經被逐步認識到。中國在2014年年初發起了汙染防治戰,2016年PM2.5大氣汙染水平比2013年下降12%。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近日在北京發布的“空氣質量壽命指數”(AQLI)顯示,這一汙染減少程度相當於(yu) 中國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延長6個(ge) 月。
全球75%人口生活在PM2.5超標地區
由50個(ge) 國家303個(ge) 機構的488名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的《2010年全球疾病負擔評估》稱,2010年,細顆粒物形式的室外空氣汙染居全球20個(ge) 首要致死風險因子第九位,在中國則為(wei) 第四。細顆粒物形式的室外空氣汙染所導致的公共健康風險,比人們(men) 以往認為(wei) 的更為(wei) 嚴(yan) 重,2010年在中國,室外空氣汙染導致120萬(wan) 人過早死亡以及超過2500萬(wan) 健康生命年(1個(ge) 人減少1年壽命為(wei) 1健康生命年)的損失。
“PM2.5汙染的健康影響為(wei) 何如此巨大?”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所長、米爾頓·弗裏德曼講席經濟學教授邁克爾·格林斯通對科技日報記者解釋說,主要原因是居住在汙染地區的居民麵對大氣汙染無處可逃。“煙可以戒掉,疾病可以預防,但每個(ge) 人不能不呼吸空氣,因而大氣汙染對人壽命的影響比其他任何因素都大。當前,全球75%的人口,即55億(yi) 人都生活在PM2.5超過WHO(世界衛生組織)指導標準的地區。”
據悉,WHO的指導標準為(wei) PM2.5年均濃度10微克/立方米,而中國的標準是35微克/立方米。
PM2.5濃度每增10微克/立方米,預期壽命減0.98年
“空氣質量壽命指數”是將空氣中的PM2.5汙染換算成對人們(men) 預期壽命的影響程度。該指數由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團隊研發,以兩(liang) 份經同行評審的研究報告為(wei) 基礎,將人們(men) 長期受大氣汙染影響與(yu) 預期壽命之間的因果關(guan) 係進行量化,以幫助公眾(zhong) 和決(jue) 策者了解大氣汙染防治政策的重要性。
該研究發現,長期曝露在PM2.5超標的大氣汙染中,PM2.5濃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人的預期壽命將會(hui) 縮減0.98年。
重點地區汙染濃度降幅高,當地居民獲益更多
此次發布的“空氣質量壽命指數”顯示,亞(ya) 洲發展中及正在工業(ye) 化的國家受PM2.5汙染影響最大。如能達到WHO指導的安全標準,印度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將延長4.3年,而我國可增加2.9年,即從(cong) 76歲提高到79歲。美國還有約1/3人口生活在未達WHO指導標準的地區,若能達標,在汙染最嚴(yan) 重的地區,人們(men) 的預期壽命可望延長一年。
“中國應對大氣汙染的努力是全球治汙行動的一部分。”格林斯通說,中國的幾個(ge) 重點地區汙染濃度降幅遠高於(yu) 全國平均水平,為(wei) 當地居民帶來更多益處。如天津曾是2013年中國汙染最嚴(yan) 重的三個(ge) 城市之一,其顆粒物汙染濃度在2016年下降了14%,如果能夠維持這個(ge) 水平,1300萬(wan) 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將比2013年延長1.2年。河南省的大氣汙染改善最為(wei) 明顯,居民暴露在PM2.5汙染的時間比2013年下降了20%,相當於(yu) 平均預期壽命增加了1.3年。
“中國近幾年的大氣汙染治理工作已見成效。衛星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大氣PM2.5汙染濃度下降了10%以上。更多新數據顯示,這幾年的汙染降幅可能更大。”格林斯通說,“如果這個(ge) 勢頭能保持下去,中國人將過上更健康、更長壽的生活。”
美國健康效應研究所(HEI)副主席羅伯特·奧基夫說,中國對空氣汙染給予了強有力的回應,帶來了巨大的公眾(zhong) 健康效益,因空氣汙染導致的過早死亡、心血管和呼吸係統病例都有所減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