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5G全麵覆蓋至少還要5年

代小佩 發布時間:2019-01-16 09:30:00來源: 科技日報

  在過渡階段,5G的判定界限其實很模糊。“4G+”“假5G”隻是一個(ge) 名稱而已,它們(men) 都是技術在演進過程中的合理產(chan) 物。

  標準意義(yi) 上的5G大規模商用,非一朝一夕之功。5G的覆蓋速度將遠遠慢於(yu) 3G、4G,全麵覆蓋可能需要5年到10年。

  前不久,電信業(ye) 巨頭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宣布在美國12個(ge) 城市正式商用5G移動服務。但很快就有用戶發現,他們(men) 在手機上看到的5G標識其實是“5G E”,“E”還特地做了縮小和模糊處理。

  除了標誌給人一種“山寨”的感覺,“5G E”的網速更是一大槽點。有網友在社交網站Reddit的論壇上評論道,“5G E”的下行傳(chuan) 輸速度為(wei) 194.88Mbps,上傳(chuan) 速度更低,僅(jin) 為(wei) 17.08Mbps。另有相關(guan) 調查顯示,在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宣稱布局5G的城市,網速並無顯著提升,仍與(yu) 4G速度相當。於(yu) 是,不少網友吐槽美國電話電報公司這波操作缺乏誠意,搞了一個(ge) “假5G”。

  讓人空歡喜一場的“5G E”真假究竟如何?既然速度沒跟上,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為(wei) 何要打腫臉充胖子?國內(nei) 用戶是否也有可能遇到“假5G”呢?

  “假5G”采用非獨立組網部署方式

  “‘5G E’是‘5G Evolution’的縮寫(xie) ,說它是假的有點過,因為(wei) 它采用的部署方式確實是5G部署方式中的一種。”通信門戶網站飛象網CEO項立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目前5G有非獨立組織網(NSA)和獨立組網(SA)兩(liang) 種部署方式。

  SA采用端到端的5G網絡架構,從(cong) 終端、無線新空口到核心網都采用5G相關(guan) 標準。NSA是指LTE(Long Term Evolution,長期演進)與(yu) 5G基於(yu) 雙連接技術進行聯合組網的方式,也被稱為(wei) LTE與(yu) 5G之間的緊耦合(Tight-interworking)。LTE係統采用雙連接方式時,數據在核心網或者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組數據匯聚協議)層進行分割後,將用戶數據流通過多個(ge) 基站同時傳(chuan) 送給用戶。

  “5G E”實際上采用的是NSA布署方式,具體(ti) 方式是通過在4G核心網絡上加一些基站,其實是4G網絡的升級版。

  南京世域天基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總裁郭正標也認為(wei) “‘5G E’並非假5G”。“它是NSA的部署方式,是在原來4G的框架上做一些技術升級,提高網絡帶寬,但沒有進行物理層麵的替換。實際上,我們(men) 可以把它理解成4G+,也就是4G到5G的過渡階段。”郭正標說。

  盡管使用的還是4G的基本設備,但NSA也可具有5G“高速率、低時延、大連接”的特性,所以業(ye) 界默認它為(wei) 5G。“雖然4G+的速度比不上標準意義(yi) 上的5G速度,不過相較4G還是有所提升,隻是用戶對5G的期望值太高,以至於(yu) 對‘5G E’的網速表現不滿意。”郭正標解釋道。

  與(yu) NSA不同,SA采用的則是真正意義(yi) 上的5G網絡。“也就是使核心網、計費係統、管理係統以及組織體(ti) 係煥然一新,與(yu) 4G完全不同。”項立剛說。

  雖然都是5G的部署方式,相較SA,NSA的應用場景有限。“我們(men) 知道,全球5G標準的製定組織3GPP定義(yi) 了5G的三大場景:eMBB(移動寬帶增強)、mMTC(海量機器類通信)和uRLLC(超可靠、低時延通信)。NSA在後兩(liang) 種場景的運用上並不完善。”項立剛表示,但不能據此否認基於(yu) NSA線路圖的“5G E”是5G。

  那麽(me) ,在用戶不更換手機的情況下,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是如何將網絡服務升級到5G呢?

  項立剛稱:“通過無線CPE(一種接收Wi-Fi信號的無線終端接入設備)將5G信號轉化成高速的Wi-Fi信號,即可使用戶用4G終端享受5G網絡。實際上這屬於(yu) 固定網絡服務,相當於(yu) 用無線網替代了光纖入戶。”

  基於(yu) 成本選擇更“經濟”方案

  既然NSA不如SA“戰鬥力”強,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為(wei) 何不直接上馬SA呢?

  SA是5G的最終目標部署方案,但它需要新建5G的基站和核心網。“對於(yu) 運營商來說,建設成本是最主要的考慮因素。”郭正標解釋道,部署SA意味著所有的架構必須更新。但如果采用NSA組網方式,運營商可利用現有4G網絡快速部署5G,搶占覆蓋區域和熱點,這樣可大大降低部署成本。

  除了成本因素,技術也是一個(ge) 問題。

  5G之戰已經打響,許多公司都開始了5G網絡測試工作,包括愛立信、諾基亞(ya) 、三星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華為(wei) 。“華為(wei) 是目前全球唯一可提供完整5G通信服務的供應商。”郭正標說,日前在由IMT-2020(5G)推進組織的中國5G技術研發試驗第三階段測試中,華為(wei) 於(yu) 去年年底率先完成5G核心網安全技術測試。

  “在5G網絡建設方麵,美國並沒有走在最前麵。”郭正標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美國基本不生產(chan) 電信設備,但部署SA需要完善射頻前端、BBU(基帶處理單元)、通信雲(yun) 等網絡架構,同時還需要一整套軟件運營維護方案。

  “美國不願意購買(mai) 華為(wei) 的5G服務,就得等合作商的技術完善後再考慮布局SA。在此之前,AT&T隻能在4G核心網的基礎上做升級。”郭正標說。

  項立剛還表示,光纜覆蓋率低也是美國選擇優(you) 先部署NSA的原因。

  “由於(yu) 光纜覆蓋率還不夠高,美國大部分家庭至今仍未用上寬帶,NSA能通過無線CPE將5G信號轉化成Wi-Fi信號使用。”項立剛解釋道,NSA實際上起到了寬帶的作用。“NSA部署門檻低、實施快,對美國而言是當下最優(you) 的選擇。”

  由於(yu) 中國大多數家庭使用了光纖接入網絡這種方式,因而對NSA沒有需求。“但麵向智能家居、無人駕駛等對網絡服務要求較高的領域,就需要獨立組網,所以直接上馬SA更符合現實需要。”項立剛說。

  技術演進過程中的合理產(chan) 物

  盡管“假5G”招致非議,但郭正標和項立剛都一致認為(wei) ,它是技術演進過程中的合理產(chan) 物。

  實際上,3G、4G的部署都經曆過類似的過渡期。以目前主流的LTE為(wei) 例,盡管被宣傳(chuan) 為(wei) 4G無線標準,但其實它並未被3GPP認可。因此嚴(yan) 格意義(yi) 上來看,其並未達到4G標準,隻有升級版的LTE Advanced才滿足國際電信聯盟對4G的要求。

  標準意義(yi) 上的5G大規模商用,非一朝一夕之功。項立剛直言,“偽(wei) 5G”“假5G”“4G+”無非是一個(ge) 名稱而已,在概念上糾纏沒有多大意義(yi) ,因為(wei) 技術本身在不斷發展。對此,郭正標表示認同:“在過渡階段,5G還是非5G的界限其實很模糊。”

  那麽(me) ,標準意義(yi) 上的5G商用什麽(me) 時候才可以實現?

  對老百姓而言,先得有支持5G的手機。“一年之內(nei) ,基本上新手機都可以支持5G。”郭正標表示,有了5G手機,還需5G網絡。“手機上顯示‘5G’信號,才能讓用戶最直觀地感受到5G。”

  “現在我國5G網絡的正式牌照還沒發。但是就算發了牌照,建設5G網絡的投資也是非常巨大的,涉及到的技術也很多,運營商不可能很快建好。”項立剛表示,與(yu) 3G和4G一樣,5G建設初期要先進行試點覆蓋。

  據GSA(全球移動設備供應商協會(hui) )統計,截至2018年11月底,全球已有192個(ge) 運營商進行了與(yu) 5G相關(guan) 的演示、測試與(yu) 試驗,46個(ge) 國家和地區的80個(ge) 運營商已經宣布在2019年到2022年之間提供5G網絡商用服務。

  “雖然國內(nei) 外部署5G的速度加快,但目前還沒有出現一個(ge) 全新的應用場景體(ti) 現出對5G的強大需求,隻有在建設過程不斷嚐試中,才有可能發現新的應用場景。”郭正標直言。

  此前,美國獨立技術和市場研究公司弗雷斯特研究公司在一份報告中估計,到2025年企業(ye) 客戶和消費者才能看到5G網絡50%的全球覆蓋率。有國內(nei) 專(zhuan) 家也指出,由於(yu) 5G做深度覆蓋較為(wei) 困難,初期隻能重點覆蓋,5G的覆蓋速度將遠遠慢於(yu) 3G、4G,全麵覆蓋甚至可能需要5年到10年。

  5G需要巨額的資本投入,各個(ge) 領域的“殺手級”應用尚處醞釀狀態。“真正意義(yi) 上的5G商用一定會(hui) 到來,隻不過,不是一兩(liang) 年就可以實現的。”項立剛說。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