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術喚醒機器 智能經濟不是簡單的升級
今年春運從(cong) 1月21日開始至3月1日結束,全國旅客發送量將達29.9億(yi) 人次,道路客流量占比達82.3%。讓返鄉(xiang) 之路成為(wei) 一條“溫暖回家路”,少不了科技助力。高德地圖和交管部門合作的“交警+科技”的智慧誘導,就讓數億(yi) 人切實感受到了智能科技帶來的福利。
智能科技是智能經濟開疆拓土的重要基石和有力推手,隨著智能科技的日新月異,智能經濟也仿佛“伸手可及”。但在阿裏雲(yun) 智能事業(ye) 群機器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wan) 裏看來,隻有將最先進的數字經濟及智能技術應用於(yu) 最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才能激發最大活力。
據阿裏研究院預測,數據和智能與(yu) 製造業(ye) 的融合,將催生數個(ge) 十萬(wan) 億(yi) 級產(chan) 業(ye) ,未來10年個(ge) 性化定製將成常態。
滿足個(ge) 性化定製需求成常態
阿裏研究院發布的報告《解構與(yu) 重組:開啟智能經濟》預測了下一個(ge) 10年智能經濟的浮現,在阿裏看來,智能經濟是使用“數據+算法+算力”的決(jue) 策機製去應對不確定性的一種經濟形態,而產(chan) 品、個(ge) 體(ti) 、組織、產(chan) 業(ye) 、世界都將完成微粒化的解構和智能化的重組。
該報告描繪了一幅智能經濟的未來圖景:個(ge) 體(ti) 實時的、個(ge) 性化的、碎片化的需求,被傳(chuan) 遞到生產(chan) 端,充裕的計算能力讓這些具體(ti) 的顆粒狀需求被充分滿足,產(chan) 業(ye) 鏈據此生產(chan) ,供需匹配得以精準實現。
阿裏巴巴集團副總裁、阿裏研究院院長高紅冰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以智能服務機器人的普及為(wei) 標誌,世界將迎來一輪機器覺醒。針對每個(ge) ‘單體(ti) ’的個(ge) 性化的分析和判斷,將成為(wei) 社會(hui) 發展的新趨勢,其典型特征就是供需結構零錯配。”
在這個(ge) 場景之中,以5G、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數字孿生等為(wei) 代表的技術,將幫助人們(men) 更廣、更深、更快、更準確地挖掘數據寶庫,參與(yu) 、指導人類對物質世界的改造。
技術喚起機器的覺醒,不斷沉澱數據創造巨大的價(jia) 值,形成一個(ge) 新的市場經濟。“未來,隨著供應鏈、製造業(ye) 等更廣泛的領域實現線下生產(chan) 線和線上數據分析的融合,通過全鏈路協同提供智能化解決(jue) 方案,滿足千人千麵等個(ge) 性化定製需求將成為(wei) 常態。”阿裏巴巴產(chan) 業(ye) 互聯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威如說,“未來5—10年,我們(men) 將駛向一片智能經濟的新海域,但智能經濟不是簡單升級,而是打破與(yu) 重組。製造是一個(ge) 非常長的鏈路,隻有當全鏈路數字化、互聯互通後,企業(ye) 才擁有了實現智能製造的基礎。”
波士頓谘詢合夥(huo) 人、董事總經理李舒則認為(wei) :“互聯網IT技術曾經是我們(men) 開發物理世界的主要工具,我們(men) 借此消除了資源與(yu) 信息的不對稱,如果說互聯網IT技術之於(yu) 經濟,是一隻無形之手,那麽(me) 今天的智能科技之於(yu) 經濟,則是會(hui) 思考的智慧之腦。”
智能化轉型路上需要同行者
近年來,數字經濟席卷全球,各行各業(ye) 都受到極大衝(chong) 擊,如何把握數字經濟浪潮,成為(wei) 決(jue) 定企業(ye) 未來發展的生死選擇。
如聯想集團副總裁、首席研究員田日輝所說,多數企業(ye) 由於(yu) 戰略目標不清,實踐經驗欠缺,價(jia) 值閉環缺失,專(zhuan) 業(ye) 人才匱乏,數字意識不足等問題,讓智能化轉型之路難見成效。
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讓很多行業(ye) 麵臨(lin) 跨界競爭(zheng) ,也為(wei) 製造業(ye) 提供了數字化轉型的技術支撐,使新的業(ye) 務模式,更高效的管理模式變革成為(wei) 可能。
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ye) 司軟件產(chan) 業(ye) 處處長張毅夫對科技日報記者說,我國的工業(ye) 企業(ye) 、製造企業(ye) 和互聯網企業(ye) 發展情況不同,企業(ye) 數字基礎薄弱,企業(ye) 水平參差不齊,轉型需求差異顯著。他說:“在企業(ye) 自我補短板的同時,如何依托巨大的國內(nei) 市場,培育我國自主可靠數字化轉型方案供給方,將供給和需求匹配起來,是推動我國工業(ye) 發展需要重點解決(jue) 的問題。”
近日,聯想集團發布聯想數字化轉型谘詢服務(以下簡稱聯想谘詢),為(wei) 中國企業(ye) 的數字化轉型給出行之有效的“聯想路徑”。
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戰略市場官喬(qiao) 健介紹,聯想在2013年啟動了以數據智能為(wei) 核心的數字化轉型,建成的全球統一的全量數據平台,覆蓋了聯想95%的業(ye) 務和數據,為(wei) 聯想智能變革戰略的快速落地提供強大支撐和保障。
對於(yu) 聯想谘詢,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委員、e-works數字化企業(ye) 網總編CEO黃培表示:“聯想在供應鏈管理上有非常深的造詣,在數字化轉型的自我優(you) 化中積累了豐(feng) 富經驗。在當今製造業(ye) 嚴(yan) 苛的競爭(zheng) 環境下,聯想在實踐基礎上提煉出解決(jue) 方案為(wei) 其他企業(ye) 提供服務,非常有價(jia) 值。”
據了解,聯想谘詢服務將從(cong) 數字化戰略、數字化業(ye) 務和數字化技術三個(ge) 方麵著手,針對客戶個(ge) 性化需求,提供從(cong) 規劃設計、專(zhuan) 業(ye) 技術到業(ye) 務賦能的全鏈條服務,實現端到端的價(jia) 值閉環落地。
在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聯想創投集團總裁賀誌強看來,懂製造業(ye) 、懂新一代關(guan) 鍵技術是聯想對外賦能的核心優(you) 勢,技術輸出與(yu) 谘詢服務因此將成為(wei) 聯想的新標簽。
製造變智造推進新工業(ye) 革命
大數據、雲(yun) 計算、邊緣計算等等人工智能的發展,帶動工業(ye) 數字化轉型進入黃金期,製造業(ye) 的智能化改造成為(wei) 熱潮,也變成一門比較劃算的生意。
張毅夫表示,近年來,美國、德國、英國、日本先後發布了雲(yun) 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一係列戰略行動,全方位多層次推進新工業(ye) 革命,主線均圍繞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製造業(ye) 的融合,製造業(ye) 戰略地位在全球被重新審視和確立。
“工業(ye) 是立國之本,是實體(ti) 經濟的主戰場。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是數字經濟與(yu) 實體(ti) 經濟融合的關(guan) 鍵,是工業(ye) 高質量發展重要動力。我國的工業(ye) 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生產(chan) 效率較低和品牌影響力不夠等短板製約著工業(ye) 高質量發展。”張毅夫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部長馬名傑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這一輪科學技術進步對全球價(jia) 值鏈及企業(ye) 的競爭(zheng) 力產(chan) 生了很大的影響,專(zhuan) 業(ye) 化分工越來越細,無論是企業(ye) 、高校還是科研機構,很難獨立完成封閉式的創新,企業(ye) 間甚至競爭(zheng) 者間協同創新,才能重構競爭(zheng) 力。
田日輝強調:“數字化轉型沒有全球統一的模式,指望通過一套企業(ye) 資源計劃係統(ERP)就能快速擁有一個(ge) 滿意的業(ye) 務流程,獲得理想的運營效率,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好事了。數字化轉型需要一係列新技術的支撐,也需要借力。”
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新技術近兩(liang) 三年非常火,但投資規模和產(chan) 生的效益還遠未達理想水平,何時引入何種技術,對企業(ye) 來說還是一道必答題。
如國際數據公司(IDC)中國區副總裁武連峰所說:“先入場不一定意味著受益最多,選擇最合適的時機切入,才能產(chan) 生最大的價(jia) 值。”
從(cong) 商業(ye) 到製造,都在強調打通所有數據,都在強調企業(ye) 的數據化轉型需要價(jia) 值閉環,但張毅夫特別提醒處在轉型期的企業(ye) :“絕大多數企業(ye) 已經認識到高端數據裝備機器人等對轉型升級的重要性,但很多企業(ye) 在推進數字化轉型中‘重硬輕軟’,對工業(ye) 軟件生產(chan) 過程和非直接可見的收益不夠重視,導致很多企業(ye) 花大成本購買(mai) 設備,盲目投入。”
知識鏈接
供需結構錯配:供需結構錯配主要表現為(wei) 過剩產(chan) 能處置緩慢,多樣化、個(ge) 性化、高端化需求難以得到滿足,供給側(ce) 結構調整受到體(ti) 製機製製約,市場供給不適應市場需求。
數字孿生(Digital Twin):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傳(chuan) 感器更新、運行曆史等數據,集成多學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過程,在虛擬空間中完成映射,從(cong) 而反映相對應的實體(ti) 裝備的全生命周期過程。
Digital Twin是一種超越現實的概念,可以被視為(wei) 一個(ge) 或多個(ge) 重要的、彼此依賴的裝備係統的數字映射係統。
Digital Twin是智能製造係統的基礎,這是逆向思維在工業(ye) 領域的一次壯舉(ju) 。人們(men) 試圖將物理世界發生的一切,塞回到數字空間中。隻有帶有回路反饋的全生命跟蹤,才是真正的全生命周期概念。這樣,就可以真正在全生命周期範圍內(nei) ,保證數字與(yu) 物理世界的協調一致。基於(yu) 數字化模型進行的各類仿真、分析、數據積累、挖掘,甚至人工智能的應用,都能確保它與(yu) 現實物理係統的適用性。這就是Digital Twin對智能製造的意義(yi) 所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抓住人工智能發展機遇 打造新時代智能經濟體
五月津城,風暖人和。時隔一年,我們再次相聚天津,共同參加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我謹代表全國政協和中國科協向大會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出席會議的國內外專家學者、企業家、新聞媒體人士等遠道而來的各界朋友們表示誠摯的歡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