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種小型恐龍填補北美化石紀錄空白
提及恐龍,多數人想到的都是霸王龍、梁龍等龐然大物。美國北卡羅萊納州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琳賽·紮諾等研究人員報道了一個(ge) 新的暴龍超科小型恐龍物種,該恐龍在白堊紀時期同類中屬於(yu) 體(ti) 型最小的一種,它的發現填補了北美洲化石紀錄中長達7000萬(wan) 年的空白。相關(guan) 研究成果發表於(yu) 22日的《通訊·生物學》期刊上。
眾(zhong) 所周知,作為(wei) 暴龍超科動物一員的君王暴龍(俗稱霸王龍)是一種大型的頂級掠食者。但是,其它已知的暴龍超科動物在1億(yi) 年的演化曆史中,大部分時候都是小型的次級掠食者。雖然暴龍的早期化石紀錄在亞(ya) 洲較為(wei) 完整,但是在北美洲卻相對匱乏,這限製了我們(men) 對君王暴龍以及其它大型暴龍超科動物的主要演化事件的理解。
琳賽·紮諾及其同事在美國猶他州埃默裏縣發現了一個(ge) 體(ti) 型異常之小的、屬於(yu) 暴龍超科的恐龍化石。這個(ge) 新物種的發現,將北美在白堊紀的暴龍化石紀錄往前延長了1500萬(wan) 年,填補了此前跨越侏羅—白堊紀之交和白堊紀大部分時期的化石紀錄空白。
研究人員估計成年的新種恐龍的體(ti) 重僅(jin) 為(wei) 78千克,肢體(ti) 長1.2米。他們(men) 對新種恐龍及其亞(ya) 洲近親(qin) 的分析結果顯示,暴龍超科在約1500萬(wan) 年間一直體(ti) 型較小,之後在不到1600萬(wan) 年的時間內(nei) 演化形成像霸王龍這樣的大型恐龍。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發現了比較多的暴龍超科動物化石紀錄,尤其是這個(ge) 類群的早期化石紀錄,比如發現於(yu) 新疆準噶爾盆地晚侏羅世早期的冠龍,發現於(yu) 我國遼寧早白堊世的帝龍和羽王龍等,但白堊紀晚期的化石紀錄相對較少。北美的暴龍超科動物化石紀錄是最多的,尤其是白堊紀最晚期的暴龍化石紀錄是世界上最豐(feng) 富的,但相對白堊紀晚期,北美更早時期的暴龍化石紀錄相對匱乏。
“在北美侏羅紀晚期有些暴龍化石發現,但白堊紀早期一直到晚白堊世早期有約7000萬(wan) 年的空白。”徐星說,空白期之後,暴龍化石大量出現。這一新發現就是出現在空白期,相對而言,亞(ya) 洲在這一空白期則有不少發現,比如帝龍和羽王龍。
事實上,暴龍演化始於(yu) 體(ti) 型較小的動物,隨後體(ti) 型開始變大。到白堊紀早期已經開始出現巨型動物,但巨型暴龍類最終的繁盛出現在白堊紀晚期,出現了前肢非常短小、隻有兩(liang) 個(ge) 手指,頭顱巨大笨重等特征。
至於(yu) 暴龍類大型化的原因,現在還不清楚。徐星認為(wei) ,從(cong) 暴龍家族中的霸王龍來看,它的生長方式明顯不同於(yu) 其它物種,驚人的生長速度是它們(men) 體(ti) 型巨大的原因之一。一般來說,體(ti) 型巨大的肉食性恐龍的出現和當時有許多體(ti) 型巨大的植食性恐龍的出現是相關(guan) 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向青藏科考者致敬
“青藏科考”這一專有名詞可說是伴隨了我在西藏和為西藏工作的全部歲月。年輕時進藏,對那片高地就科學認知而言,知之甚少,所以起初隻是單向的信息接收者。[詳細] -
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被準確複原
研究小組首席研究員莫莉·蘭奇表示,該項目彌補了希克蘇魯伯小行星研究領域的空白,首次模擬了海嘯從衝擊到波傳播結束全過程。飛揚的粉塵懸浮在大氣中,遮擋了太陽光,地球表麵多年間不見天日,導致大量物種滅絕。[詳細]